English

创业型人才理念的新变化

2010-03-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项民 我有话说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全员创业活动指数逐步上升,到二○○七年已达百分之十六点四,在全球排在第六位,跻身于最活跃的国家之列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是第一资

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无疑是我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

创业型经济呼唤创业型人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全球外部的冲击,而是自身结构不合理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是我国根本利益所在。

多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以资源大量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无论从环境约束还是从产业结构发展内在需求的角度,我国经济增长都将面临着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或知识依赖型的转型。

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我们应当在加大创业经济领域的生产性投资,增加新兴生产领域的供给方面下大功夫。应该说,我国发展创业型经济潜力巨大。由于我国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的外溢效应,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不断增长的最终消费性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生产性需求以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需求,将会为我国的创业型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机会空间。

创业型经济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诞生的,与管理型经济相比最本质的内容是企业家与创业精神成为经济形态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它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企业家主要功能则在于推动企业创新,创新与创业精神正是形成创业型经济体系的动力。

应当看到,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创业型经济已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65%的新增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创业企业完成的。从创业活跃程度来看,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研究报告,我国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从2002年的12.3%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16.4%。2006年的创业活动指数为16.2%,即每百名18~64岁的我国成年人中,有16.2个人参与到了企业创办时间不超过3年半的创业企业中去。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42个成员中排在第6位,属于最活跃的国家之列。这标志着我国大众创业时代兴起。

人才培养理念先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创业型人才以其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冲动,从积极性的、批判性的思维自觉中发现新的机会,通过一定的领导才能整合资源,创建事业或创办企业,把机会变成现实,对社会产生较大贡献。

可以预见,以创业型人才为主体创业型经济,将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以及我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

创业型人才理念五大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的人才理念发生重大变化。当前,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站在创业型经济的基点上,我国的人才理念还有提升的空间。

(一)由人才的刚性层面向人才的柔性层面转变

市场经济是一种务实经济,与这种务实性相生相伴的是实用主义的盛行和短期行为的暂时推崇,表现在人才理念上是过多地注重了人才的专业性和知识性的培训与开发,而对决定人才基本走向和长远发展的精神层面的要求则重视不够。在现实中表现为各种各类的短训班、速成班的兴起,在人才引进中对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硬性的具体要求多,而对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软性的方面要求少。创业型经济把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纳入了经济元素,同时更加重视人才精神层面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当大多数人在专业等方面具备了一定能量储备时,这些专业能量的最大效用的发挥或创造性的超值发挥在很大程度则取决于人才的精神层面要素。现实中大量的创业实践也证明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创业者具有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永不服输的顽强意志。因此,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元素应成为人才理念的新开端,这标志着人才理念由刚性层面向柔性层面转变。

(二)由人才的技能化向适应能力转变

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基于专业性等技能为依据的。这种技能化的人才价值取向,符合日益发达和日趋完善的社会和经济分工与发展,为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培养和集聚各类人才产生了巨大功效。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的外溢性和可共享性加强了各行业、各学科、各专业等的融合与交汇,尤其是波音公司研究小组的团队模式的出现,使企业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结构的区域发展增强了横向协作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都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性的要求在普遍意义上超过了专业技能。

从微观来讲,个人专业技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从经济转型来看,创业型经济具有灵活性、不稳定性和革新性,对各类人才的工作绩效、创新要求以及发展与成长提出了更富有挑战性的新要求。对工作环境或创业环境主动性的适应和驾驭,是创业型人才与其他人才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创业型人才不仅要自己适应性强,还要承担起创业团队的整体适应性建设的责任。

(三)由人才的控制使用型向激励开发型转变

创新驱动是经济转型的基础力量。从对待失败的态度上看,管理型经济认为企业失败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根据这种观点,宏观上要求资源不应该配置到风险较高的产业或企业,微观上要求员工严格执行企业操作规范,把风险和成本限制到最低状态,致使员工个人自由度降低。而创业型经济对企业失败持截然不同的态度,认为失败是实验,失败的外部性是学习,失败的企业可在失败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创意,并鼓励员工积极创新以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超越。

创业型经济中生产流程管理更强调激励,由于创业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越来越基于创新,激励员工参与创意转化为商品并产生经济效益尤其重要,除了运用利益分享机制激励创新者外,还常利用分权体系等激励崇尚自治、自我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四)由精英式人才培养向为大众化人才提供成长平台转变

从教育发展视角看,高等教育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定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数量指标,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

从经济发展形态的视角看,过去把经济增长的筹码寄托于科技精英和管理精英的单引擎驱动,一般平民的创新、创业力量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创业型经济,一方面通过高新技术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形式集聚了高层人才的创新和创业能量,打造国家创新体系,增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高端竞争实力;同时打造创新和创业活动大众化发展的路径,不断地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各种创新创业服务,如小额贷款等,激发平民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创新、创业不再是精英人物的专利,而是成为普通人的事业,使我国草根创业经久不衰,蓬勃发展。全球创业观察国际研究(GEM)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已达到新的高度,标志着大众创业时代的到来。

(五)由人才成长的微环境建设向区域性的人才生态群落建设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人才是社会资源的理念日益凸显,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使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程日益提上日程。创业型经济所追求的灵活性、不稳定性、多样化、新颖性、革新性等内在特性,要求经济发展朝着个性化、尤其是区域个性化方向发展。因为在创业型经济中,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知识溢出,而知识溢出是受地理空间制约的,而隐性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实质是一种地方化或区域化的结果。

人才成长的区域性群落是经济发展区域性的直接产物,产业集聚区必然是人才集聚区,人才集聚区必然带来集聚产业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不少单位以微环境建设为基点,筑巢引凤,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