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10-03-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比重的U型规律

清华大学李稻葵、何梦杰、刘霖林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发表题为《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的文章。作者通过国际比较及中国经济省际数据分析发现,在长期内,收入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在经济发展中会

先下降后上升,同经济发展指标以及产业升级指标存在着一定的U型关系,在购买力平价下人均GDP为6000美元左右(2000年固定美元)时会达到最低点。其基本原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磨擦工资因素。作者认为,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内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会进入上升通道,因为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12月公布的对各国GDP的PPP重新统计,推算中国未来几年内完全有可能达到人均GDP为6000美元的水平。作者指出,既然中国经济初次分配的演变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么面对目前劳动份额比重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应该依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服务业发展,完善劳动经济制度,健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劳动体系。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内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能会进入上升通道,中央政府为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些政策性、结构性调整措施会助推这一进程。

认识碳排放的驱动因素

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厦门大学王锋、吴丽华、杨超在《经济研究》(2010.2)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的文章,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把1995-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对这一时期中的6个时间段和每一种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年均增长12.4%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人口总量、经济结构、家庭平均年收入,其平均贡献分别为15.82%、4.93%、1.28%、1.14%和1.11%,负向驱动因素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交通工具平均运输线路长度、居民生活能源强度,其平均贡献分别为-8.12%、-3.29%和-1.42%;(2)人均GDP增长是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中国的CO2排放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3)1997-1999 年,中国CO2排放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深层原因可能是研发经费支出大幅提高所推动的技术进步和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生产部门的能源强度是实现CO2减排的关键措施。作者指出,CO2排放量增长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伴随结果,在当前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确存在两难冲突。但如果各国排放权能够得到明确界定和严格保护,并建立起相应的市场交易机制,则减排就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这将为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