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探析

2010-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谈松华 我有话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未来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的基础上,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列为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规划纲要的自始至终,渗透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规划纲要》

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规划纲要,也是教育改革的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与过去25年教育体制改革相比,新一轮改革把教育体制改革扩展到人才培养体制,在改革的整体部署上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形成了人才培养体制、学校治理体制、政府治理体制这样三部分构成的整体框架。在1985年《决定》和1993年《规划纲要》中,对教育体制改革都有整体设计,但主要侧重在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都强调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并没有把人才培养体制纳入教育体制改革的范畴。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体制性障碍主要在“包得过多”的办学体制和“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是当时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有学上”的要求,改革的重点是解决数量扩张过程中的供给约束的“瓶颈”。而到了今天,优质而公平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所关注的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理所当然地提到改革的重要议程。这样就把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的核心,要“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就要打破封闭、呆板、单一的束缚人的发展的体制,建立开放、灵活、多样的激发人的活力、潜力的体制。而要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体制,就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学校治理体制;要使学校具有活力,就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法治原则和教育规律的政府治理体制。我理解这就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

所谓改革的协调性就是要综合配套地推进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牵涉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等诸多相关体制和制度的配套,在政府放权的改革中需要多部门管理权的协调;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需要把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使用制度配套改革;学校去行政化改革要同官本位的干部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办学体制改革需要社团管理制度和财税制度的配套等等。

如果说过去25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新旧体制的转轨,即着力革除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么,今后1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是在扫除体制性障碍的过程中,着力新体制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将成为改革的重点任务。到202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只有以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为内核,这样的教育体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破”和“立”的关系,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改革任务的重点有所不同。在改革的初始阶段,要把改革的重点摆到破除不适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当然,破中有立,但那时还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建章立制上。到了改革的深化阶段,建章立制即制度建设就成为改革能否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的关键所在。

《规划纲要》突出了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的改革思路,不仅明确了制度建设的方向和原则,还提出了某些可以试验或推广的制度安排。在人才培养体制中,不仅对人才评价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还在人才培养观念部分,提出了“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这里包含了为人才提供多次选择的多方面的制度内涵,在人才培养模式部分,提到了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为因材施教提供制度化环境。在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方面,分别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水平大学、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进行分类考试,实行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探索社会化考试;实行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制度。这些内容构成了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基本框架。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部分,明确了“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还提出在政府与学校关系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在学校行政与学术关系中,提出“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中,提出“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充实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具体内涵。在办学体制部分,全面提出了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合作举办学校、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试点等方面的学校制度建设要求。

《规划纲要》提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原则,正是体现了改革方略的积极性与渐进性的统一。在实施步骤上,统筹规划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同时拟定各域分步实施的要求,一环紧扣一环地推进改革进程;在区域布局上,改革进度和要求不是要求所有区域“齐步走”,而是按照不同区域的现实条件和客观需求,从实际出发确定改革的目标、进度和做法,实现改革目标的时间可以有先有后,实现改革目标的模式也可以有不同区域的特点;在推进策略上,强调试点先行。重大的改革举措和政策必须经过若干地区或单位的试点;试点需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试点过程要有领导、专家以及利益相关方代表的充分参与;试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要建立必要的程序。在这样基础上的试验,将是有组织的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体制性的、科学的试验,其经验的推广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体制的建设过程。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