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善于继承 勇于创新

2010-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闵宗殿 我有话说

曾雄生研究员的《中国农学史》我己是第二次研读了。再次捧起书来的时候,心里是留着疑问的,中国农学史国内己出版了几本,而且都是知名的学者写的,这本新的中国农学史能超越前人吗?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书里有不少以往著作里没有的新东西,从而才真正体会到这是一部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学术著作。

著《中国农学史》起自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止于清末西方实验农学的引进和推广,时间长达近万年,全书十九章,洋洋60万言,都是以个人力量完成的,甚为难能可贵。当然一部书的价值,并不是看是个人著作,还是集体著作,而是要看在学术上有没有贡献,《中国农学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东西,作者按照中国农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将书分为四个时期:农学萌芽的先秦时期;以北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为中心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南移,南方水稻生产蓬勃发展的隋唐宋元时期;传统农业生产和传统农学步入高峰并停滞不前的明清时期。这样划分重点突出,头绪清楚,各阶段的特点鲜明,使人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这是曾著《中国农学史》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使编写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点。

曾著《中国农学史》的创新,还有很重要、很可喜的一点,就是为我们挖掘了一些佚失的古农书。唐代的《山居杂录》就是其中之一。《山居杂录》一书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该书记录了许多作物如薯蓣、苡米、??、紫苏、橘、茶等,都不见北魏的《齐民要术》,而只见于本书;二是原认为种菌、种茶、嫁接种植大葫芦等技术,最早见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农书《四时纂要》,而事实上在该书己经有了记载。这样不仅弄清了这些农业技术历史源渊,同时也衔接起从北魏到唐末五代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链条。这些史料的发现是曾著《中国农学史》的贡献之一。

除了挖掘了一些佚失的农书外,作者又通过字书和辞书发掘大量古农学的词汇。在第四章第二节里辑录的汉代古字书和古辞书便有《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急就篇》等多种,这些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古代的农业名词,这虽然不是系统的农学,但反映了当时积累的大量农学知识,这些农业词汇反映汉代的农业生产情况,并为汉代农学的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该书作者很重视历史事实的考证,为中国农学史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如唐末五代时期的《四时纂要》的地区性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根据《四时纂要》中有“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等”的记载(麻、黍、?主要是北方旱地的农作物);水稻播种期以三月为上时的记载(这是北方播种水稻的时间);十月要“造牛衣”的记载(冬季为牛御寒);农器中所记主要是北方的旱地农器,南方的水田农器却不见记载;书中有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三勒浆(由?摩勒、毗梨勒、诃梨勒三种原料酿成的一种酒精饮料)的记载等等,详细的论证了《四时纂要》是一部反映北方地区农业的著作。诸如此类的考证,书中有多处。这些都是作者的新创见,从而为中国农学史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

尽管曾著《中国农学史》有些说法还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该介绍的农书也有遗漏,如明清时期出现的柞蚕书和海洋鱼类书等。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创新之作,书中有不少新内容、新看法,是很值得一读的。

《中国农学史》曾雄生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