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尽显非遗风采 畅抒民族情怀

2010-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谌强 我有话说

由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自2月27日在北京拉开大幕以来,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0余个少数民

族、20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和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不同的演出形式,向首都观众尽情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韵味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情,热情抒发了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怀。

近一个月来,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和天桥剧场,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风情交织辉映的绚丽舞台。由综合专场“多彩民族”、青海省专场“高原奇葩”、四川省专场“羌魂”、贵州省专场“侗歌声声”、内蒙古自治区专场“草原欢歌”、湖南省专场“潇湘风情”、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场“八桂风谣”、西藏自治区专场“多彩哈达”和综合专场“灿烂中华”等9台、共120个“原生态”精彩节目组成的调演,让首都观众如此集中和丰富地认识到少数民族“非遗”的独特风貌。

一位爱乐者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看完调演活动揭幕演出“多彩民族”后说,他非常喜欢情感真挚、优美动听的少数民族音乐,但很难有机会到各地去听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但在“多彩民族”的舞台上,听到了许多他想象中的、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更令他高兴的是,不仅在演出中观赏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高超的技艺,更是从这些音乐中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多彩民族”是此次调演活动的综合场之一,精选了朝鲜族、鄂伦春族、蒙古族、满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现了以北方为主、兼顾中原文化的特点,汇集了满族二贵摔跤、朝鲜族农乐舞、蒙古族四胡音乐、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羌族民间歌舞组合等精彩节目,集中展示了我国北方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和独特的地域色彩。

而作为调演活动“压轴”演出的另一个综合场“灿烂中华”,则集中了畲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等以南方为主、兼具西北特点的多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动地展示了福建、湖北、广东、海南、重庆、湖南、甘肃、宁夏、西藏九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少数民族的世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瑶族耍歌堂、长阳山歌、沮水呜音等精彩节目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国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生生不息的发展风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8名柯尔克孜族演员来自祖国的最西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他们表演的说唱艺术“玛纳斯”,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来京演出前,新疆正逢百年不遇的雪灾,8名演员肩负着柯尔克孜族群众和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的希望和嘱托,远行千里来到北京参加调演活动。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萨日塔洪・哈德尔阿洪已经70岁了,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能够参加这样大规模的全国性演出,感到骄傲和自豪,特别感谢党和政府对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关心和重视。

在“玛纳斯”中表演的小演员马坎只有12岁,年纪虽小,感触也很深,他在欣赏到其他兄弟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后,立志要多多弘扬自己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学习“玛纳斯”,不断提高说唱技艺,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玛纳斯”传承人。萨日塔洪・哈德尔阿洪也说,能跟这么多民族的兄弟姐妹同台演出还是第一次,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机会难得。他表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努力培养接班人,将“玛纳斯”代代传承下去,将宝贵的柯尔克孜族文化遗产传播开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馗在观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后,深有感触,他说,少数民族“非遗”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这种歌、舞、乐、诗多元呈现,既深深地体现出中华文化传统对个体文化表达的尊重,也体现出对不同种族群体文化形态的尊重,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鲜明、最集中、最生动的呈现,真正实践着中华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

在内蒙古自治区专场“草原欢歌”演出中,以激扬奔放的马头琴演奏惊艳全场的“安达组合”,是一个由10位蒙古族年轻人组成的乐队组合,也是目前唯一擅长将蒙古族乐器与呼麦演唱完美结合的专业组合,他们的琴声仿佛把观众们引领进辽阔富饶、万马奔腾的内蒙古大草原。队长那日苏说:“我们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演出活动,虽然以前参加过类似的少数民族演出活动,但是规模最大的要数这次了。”那日苏还说,在他们的演奏中,融入了马头琴传统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三个世界级的非遗项目。“通过我们的演出能将蒙古族优秀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展现给广大观众,是非常骄傲的一件事;特别是作为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演奏者,将它们传播到更多的年轻人中去,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十几位身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姑娘小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场“八桂风谣”中表演的“铜鼓舞”,以铜鼓为伴奏,姑娘小伙在鼓声浑厚雄壮、鼓点变化多端的鼓声中,用古朴粗犷、气势磅礴的舞姿,表现了壮族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姑娘小伙纷纷表示,来北京演出令他们终生难忘,这次演出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舞蹈技艺的肯定,而且极大增强了他们弘扬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铜鼓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还表示,对中华民族“非遗”的热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时时感受到的重要内容和情感依托,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爱,全心全意继承“非遗”,保护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康玉岩说,此次调演展示出来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风貌,十分珍贵,“玛纳斯”的演唱是原汁原味的,几乎没有进行任何人为的包装或加工,祖孙三代的演唱让人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一个赞颂民族英雄的史诗和古老的民族文化就是这样由艺人们代代传承,民间艺人起到的传播、教化作用是绝对不可低估的。“象帽舞”在其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带领下表演得精彩纷呈,尤其是表演中举出了“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旗”,让观众既看到了传统“农乐舞”的面貌,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康玉岩说,将传统舞蹈加工或改编后搬上舞台,最重要的是深入研究、了解与之相关的民俗、礼仪、民族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等知识,不能只会跳几个动作,就按表演舞蹈的编排技法创编出一个节目,堂而皇之地自诩为“原生态”。专业舞蹈工作者在传统舞蹈艺人,尤其是代表性传承人面前,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当好学生。

(本文图片/朝鲜族长鼓舞《边陲古韵》摄影/刘晓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