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新探索

2010-03-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阎雷 刘建成 我有话说

自1993年创办以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坚持“立足民航,依靠民航,服务民航”的开放办学型思路,积极争取民航总局、民航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和实施了董事会管理体制,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实施董事会管理体制,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有效组织管理平台

政产学研结合,是指政府、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主体要素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而形成的互惠多赢的合作关系。政产学研结合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中央部属重点大学,面对中国民航事业大发展的机遇,学校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的办学资源,充分发挥已有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拓展服务面向高起点,跻身民航科教事业。1993年,中国民航总局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联合创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

为了充分发挥民航管理部门、民航企事业单位和我校的协同效应,1994年5月,在中国民航总局的指导下,成立了以民航骨干企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主体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制定了董事会章程,明确了企业和学校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了合作机制、校企联合办学的运作方式。章程规定,董事会是对南航大民航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事务进行决策、咨询、评议、审议和指导的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对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办学规模等战略发展定位进行审议、指导和决策;对学院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招生与就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管理和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和监督指导;根据民航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董事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审议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联络和督办合作教育培养事宜,促进和开展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在职进修、培训以及学历教育;积极推动和促进与董事单位的科技交流合作、科研项目研究以及科研成果开发、转化和应用。

主动面向民航发展的人才需求,全面优化育人模式

立足民航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坚持校企协调互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民航事业发展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政产学研提出的最重要的课题。为此,学校组织专家、学者反复深入民航企业调研,详细了解单位用人需求。组织召开“民航人才需求特点与培养模式研讨会”,充分听取民航总局领导和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机场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为建立符合民航人才需求特点的培养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董事会积极收集各董事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理性分析人才需求的变化,深入研究办学资源、办学形状,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在“交通运输”专业内,细化了交通运输管理、机务工程、民航电子电气工程、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等专业方向,积极开展“适航管理”等辅修和第二专业修读;为满足民航事业发展对飞行、空管、机务人才的特殊需求,采用“2+2、3+1”等分流培养模式;为满足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依托自身人才培养优势,面向民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工程硕士班、博士班、在职培训等。

发挥董事会的体制优势,推进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

以我国民航排头兵企业为主体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董事会,是建立和发展学校与民航企事业单位全方位深度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董事会合作模式下,各董事单位对民航学院的成长和壮大倾注了满腔热情,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从 1994 年至2009 年的16 年间,各董事单位直接投资我校民航教育的经费,到款总额达4000余万元,捐赠航材价值1500余万元,学校先后建成了“空管雷达模拟实验室”、“程序管制模拟实验室”、“民航发动机故障诊断实验室”、“机务CBT实验室”、“飞行数据和译码实验室”和“民航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此外,学校积极与各董事单位开展双向人才交流,选拔了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民航企业一线开展科研合作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组团赴先进国家学习和考察,促进了专业教师的迅速成长。

加强学科建设是民航学院在更高层次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的客观需要。学校抓住民航教育要向高层次发展的机遇,整合资源,大力加强民航类学科专业建设,建成了民航系统内唯一的一个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同时建立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五个硕士点、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及七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成立了航空安全与报障技术研究所、空中交通管理研究所、交通信息工程研究所、民航软科学研究所,以及一个民航总局重点科研基地―――民航机务维修工程科研基地,形成了能够满足民航行业主要方向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为满足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还依托自身优势,面向民航第二研究所、民航局安全技术中心等董事会单位,开展了工程硕士班、博士班、在职培训等服务。正是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学校积极面向企业提供服务、企业热情支持学校培养人才的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