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2010-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仲平 我有话说

(1)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文明盛宴,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欢乐聚会。一个月后,被誉为“激发人类活力、进取心和智慧”的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拉开帷幕。

世博园区内,万国建筑隔江相望,与沉静壮美的黄浦江水一道,汇成一曲东西方和谐演奏的交响诗。从绮春至深秋,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汇聚242个国家与国际组织

,各参展方对人类未来的瑰丽想象和深刻思考,将展现在来自全球的7000万观众面前。

这是人类社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齐心协力铸造一座面向未来的理想之城。

所有中方负责的馆场均已建成布展,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均已整装到位。中国做好了准备,上海做好了准备。

一个由东道主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参展方共同筹备了八年之久的盛大聚会,将给世界、给中国、给走进园区的每一个参观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2)世博会诞生以来,一直是人类共同探索美好未来的互动场所,它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乡村文明到城市文明,从高碳文明到低碳文明……人类的不懈追求都在世博会上留下醒目的足迹,成为许多国家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召开。32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惊叹:“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每一个人都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而闭幕之际,一位33岁的流亡德国学者注意到的,却是美国人的成功――卡尔・马克思致信友人恩格斯:“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中得奖,在一切方面胜过他们……”

他们对时代变迁的敏察,都极为准确。伦敦世博会昭示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工业霸主,同样也昭示着群雄逐鹿时代的来临:北美及欧洲诸国相继跨入工业时代,同样急于从英国的虎口中分一杯羹,在全球范围寻求市场与资源。

1893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年、美国南北战争终结之后不久,世博会第一次走进忙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美国,走进芝加哥南部的一片沼泽,而这片沼泽最终幻化为给全世界带来巨大冲击的“梦幻之城”。整洁的街区、公园、广场、林荫大道等,成为东西方城市争相效仿的模式。混乱无序的城市面目,从此呈现出清晰、规矩和唯美的景象。“城市美化”成了一场备受欢呼、波及全球的运动。

在亚洲,许多国家借力办博,寻找转型良机。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推动了日本大阪和关西地区产业结构大调整,让关西经济区迅速崛起;1993年的大田世博会则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转型到自主创新型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博会热衷展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科学、工业、建筑等方面精彩纷呈的发明创造;二战后的世博会开始反思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等工业和科技发明;最近三四十年,世博会更希望探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部世博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版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和工业文明进化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

(3)上海世博会是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觉转型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

在刚刚过去的冬季,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万人曾聚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与全球气候峰会并希望签订一份气候公约,以减少人类碳排放。与会者虽有剧烈的争吵,却始终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共识:高碳文明已经难以为继。

今天,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超过人类的安全上限,当地球的资源和能源相对于人类的过度消耗而捉襟见肘,当国际金融危机从狂飙突进到暗流涌动――那些曾经争执不休的种族纷争、宗教争端以及意识形态分歧,可能都不如我们正面临的人类共同危机更迫在眉睫。

早期的世博会托举了工业文明的辉煌,但碍于历史的局限,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的顶礼膜拜所促成的高碳经济,却也为地球今天的环境灾难埋下巨大的伏笔。

上海世博会将向人类奉献什么?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核扩散、城市化浪潮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充分展示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艰难探索,城市化浪潮与低碳化努力相互依存的复杂博弈,人类在新的对话平台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这将是一次标志性和划时代的思考与呈现。

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个半世纪的比照,意味深长。这不是从高碳到低碳、从终点又回到起点的游戏,而是世博会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重要驿站的明证。

一个月之后,7000万参观者――超过人类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将相继奔赴这一盛会,他们将为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地球困境解决方案,投上有分量的一票。

(4)“一切始于世博会”。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对未来世界的诸多探索从世博会走向了现实。在上海世博会,梦想的种子抽出的绿芽,同样寄托着人类未来的希望。

世博园区巧借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理念,利用自然风组建风道,减少空调的使用;世博园最大的单体工程――世博轴在世界上首次采用超大规模的“阳光谷”结构,集太阳能、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术为一体;上海参展实物“沪上・生态家”,集中了浅层地热、热湿独立空调等生态节能环保技术,将比同类建筑节能75%……

入驻园区的各国建筑,也将低碳、绿色与环保理念尽情发挥。传统中式建筑斗拱式样的中国国家馆,能耗可降低25%以上;挪威馆由15棵形态各异的“树”支撑,让人呼吸到来自挪威森林的清新空气;“柳条编织的篮子”装进西班牙人对于“绿色建筑”的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阳能;2.5万块“冰”构筑起芬兰馆的外墙,雪白的“冰块”由木塑复合环保材料制成,可回收再利用;状若蚕宝宝的日本馆,用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包裹,被誉为“像生命一样会呼吸的环保建筑”……

更有价值的,是上海世博会试图让7000万全球参观者,让13亿中国人,甚至让60多亿地球人,在耳濡目染的新技术、新理念引领下,自觉追求低碳文明。

如果说,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新兴汽车工业,代表着以高碳为特征的电气化时代的启幕,那么,70多年后的上海世博会正是全世界寻找未来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人类正试图在现代文明的“高低杠”上,完成一个漂亮的腾越。

(5)世界对举办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上海世博会寄予厚望:传承世博会百年创新精神,在困境中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采取积极政策阻止危机蔓延,部分地区经济有所回暖。但是,深层危机及体制性弊病并未革除,很多国家仍处于这场危机的后半期。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自然灾害此起彼伏。从2009岁末哥本哈根,到2010年初冬季达沃斯,世界在争吵中辞旧迎新。处于全球利益共同体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适逢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是世博会,让人们从共同的经济困境中看到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也正因如此,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从未停止过一个美好的想象:上海世博会或许会是拉动全球经济的一个契机。

人类社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需要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会呼吸的房子、能开上阳台的小汽车、会演奏小提琴的机器人、剩饭剩菜能发电……令人目不暇接的新产品、新技术,上海世博会秉承创新传统,将为世界打开未来城市的一孔天窗。

没有一个国家,在金融危机面前止步上海世博会。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沙特国家馆“月亮船”,将创造沙特参展世博会以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一次;为保证参展规模和质量不下降,韩国政府将韩国馆的296亿韩元预算增加至400亿韩元,增幅超过三成;俄罗斯打破近年来只租赁世博会场地的惯例,决定在上海世博会自建本国展馆,总预算超过15亿卢布;曾以联合馆形式参展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北欧国家,决定分别以国家馆的形式参展上海世博会……

危机当前,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强劲的经济走势,充满机遇的大市场,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邀请四海宾朋,寻求经济全球化时代种种危机与挑战的应对之道,是上海世博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的责任。

(6)在依赖技术进行沟通的网络时代,世界的真诚互动仍然弥足珍贵,人类社会需要平等的沟通、交流,世界期待上海世博会成为文明成果共享的舞台。

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模空前。当东道主中国拿出1亿美元援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展,当非洲国家第一次整齐亮相,当多年徘徊在世博门槛外的国家重新回归世博大家庭,当那些造型独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各参展国国家馆荟萃黄浦江两岸,上海世博会创造了网络时代全球特大型综合博览会的奇迹。

参展方的广泛与多元,预示着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跨地区、跨文化交流的福地。正如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翁史烈院士所言:“一届成功的世界博览会,最大的效应应该是倡导和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主办世博会,东道主中国深刻认识到“集全球智慧”的现实意义。惟有全力促进交流、推动合作,才能坚定信念、凝聚信心。

8年来,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世博会建设中去,以“中国速度、上海精度”,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每一项筹备工作。同时,也以极大的热忱诚邀各国积极参与世博会,为每一个参展国家和地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化解偏执、误解和对立,共同应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上海世博会这个闪耀全球智慧、聚焦国际视野、启迪人们心灵的梦想家园,人们期待携手并肩,互利共赢。

(7)世博会是一个民族百年难遇的教育机遇。上海世博会以科学和艺术交融的轻松方式,达成国民教育的独特功能。对每一个走进世博会的参观者而言,从这里走出去,对人生,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可能焕然一新。

1893年夏,在芝加哥世博会上,双耳失聪的13岁盲女孩海伦・凯勒的指尖,轻轻掠过一艘船模,一块南非钻石,一部电话机、留声机,以及许许多多她从未接触过的物品。9年后,她在自传《我的生活》中,记录了那次震撼心灵的经历:“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

世博会是一个大课堂,无数人曾经从中重塑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启蒙与反思,对中国人而言,可能是上海世博会更为深远的意义。

世博会教育和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它曾是中国眺望西方的望远镜,中国人从中感受现代文明无坚不摧的力量,目测与世界的遥远距离。

1851年伦敦世博会,面对琳琅满目的蒸汽机、农业机械、纺织机械,代表中国的那12包精致的湖丝,如同一个曾经自信满满的手工业者,懵懂面对工业时代那些庞然大物。工业文明对小农经济社会的冲击,势如排山倒海。

25年后,中国政府第一次派代表参加第七届费城世博会。中国工商业代表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惊叹于“泰西物产之丰,国力之强”。被深深刺激的近代中国改革者,肩负危机意识,变坐而论道为起而救国。

而今,辗转一个半世纪后交付于中国手中的世博会,是光荣的使命,也是生动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城市学着如何成长,国家学着如何强壮。无论反省意识、包容精神还是法治观念,一切都围绕着人的幸福生活展开。人的感受是世博会最深的关切,人类的美好未来是世博会一切创新的源动力。

对于正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对于渴望幸福而有尊严生活的民众,对于期待创新与突破的企业,对于正在应试教育的题海中沉浮的中国孩子而言,上海世博会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教育机遇。实地翻阅这本“大书”,他们的视野将跨越千山万水,经历一次思想的洗礼。

“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的这句话,我们深以为然。

(8)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人类城市生活为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既是基于中国对城市化发展的自我反思,更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新贡献。

上世纪中叶,新中国的成立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占全球1/4人口的温饱。21世纪,世界进入“城市时代”,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一半的人类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60亿。

中国是全球城市化道路上后来居上的巨人。目前,中国人口中约40%生活在城市,2050年可望超过70%,达10亿人。

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初尝经济小康的喜悦,同时又遭遇发展中的众多矛盾。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是空间的拥挤、资源的短缺,还有环境的污染、文化的碰撞。中国人提出本届世博会的城市主题,是对“城市病”的诚恳自省,也是着眼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为中国城市建设打开新的一页――坚决摆脱高污染、高能耗,致力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塑造自由、包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举办上海世博会,交流让数十亿城市人口生活得更美好的经验――这将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贡献。

(9)第一次成为世博会东道主的中国,期待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世界也期待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世博会,中国从遥远的打量,到近距离对话,直至今天成为热情的东道主。世博会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面对世博会,中国不再是“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的自我满足,不再是“炫奇”、“赛奇”的旧识,而是怀着对现实生活的满腔热情,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铁肩道义,对各种文化形态的虚怀若谷,对一切先进技术与发展理念的从善如流。

一位埃及外交官说,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人民展示其城市生活能力和潜力的一次盛会,“世界将像铭记2008北京奥运会一样铭记上海世博会。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国如何通过世博会又一次大放异彩”。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映照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中国,上海世博会将更多地告诉世界一个智慧、理性的中国,更深入地与世界对话,与世界交流。

走进中国馆,你将能看到5000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国馆如同一枚红彤彤的中国印,让参观者触摸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脉动。从历久弥新“活”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到石桥、斗拱、园林等诗情画意的中华建筑精华;从世博舞台上同场切磋的少林、武当功夫,到从山野中走来的民族歌舞;从“民为贵、和为贵”的先贤遗响,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东方智慧――古老华夏的和谐文化,直接而又生动地展现在世界眼前。

走进世博园,你将能看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志愿者周到细致的服务、自信大方的微笑里,可以看见新中国青年雷锋的身影。曾经以“上海制造”为共和国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厂房、老码头穿上“新衣”,化身为世博园中的新展馆,述说一个城市辉煌的转身。凝结中非传统友谊的非洲联合馆,承扬着一个第三世界大国一以贯之的责任意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现代发展理念和文明进步水平,在园区得到充分的展现。

走进上海,走进中国,你更可以耳濡目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和平发展、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从率先代表发展中国家主办世博会,到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赞誉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从热情好客的“世博人家”,到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新貌――人们会发现,东道主呈现的那抹“中国红”,如此醒目,如此真诚……

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尽情挥洒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10)从最初构思世博,到全力筹办世博,历经10年不懈努力,一场伟大盛会的巨幕即将开启。

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强调:“举办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大事,也是全国的大事;办好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责任,也是全国的责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正是13亿中国人的参与和支持,让中国有能力有信心兑现对世界的承诺,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13亿东道主,正热切地期待。

(人民日报4月2日署名文章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