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苏走出三着好棋

2010-04-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陆金玉 我有话说

江苏张家港港口,由靖江市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两艘载重吨达11.4万吨的超大型油轮安全出坞,停靠到指定码头。资料照片

不久前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由原先的第四跃居第一,成为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创新能力的增强是江苏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胜法宝,而在这个过程中,江苏走出了三着好棋。”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谈出该省创造奇迹背后的秘密。

人才战略:变引资为引智

近年来,江苏逐渐成为高层人才的“聚宝地”:这里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摘取科学皇冠的科技领军人闵乃本;有怀揣一项技术带来一个千亿元产业的科技创业家施正荣;有20年消化引进技术170余项,获科研成果70多项,带领百姓增收26亿元的科学家赵亚夫……

高层人才情洒江苏热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因缘”?若干年前,在江苏经济之轮滚滚向前的同时,招商引资与自主创新天平的失衡也让人心生忧虑。而今天,江苏经济的注意点已悄然从当初“捡到筐里都是菜”的招商引资变为“育梧桐引金凤”的招才引智。“江苏的发展必须从资源依赖向人才和科技支撑转变、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罗志军省长高度概括了江苏增长方式的这一重要转变。

谁真正拥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谁就能占据发展的制高点,赢得主动权。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广银介绍,江苏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从今年开始,这项资金增加到了4亿元,并每年面向海内外引进2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来江苏自主创业或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一次性给予每人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江苏在欧美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站,与海外100多个华人社团、留学生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在人才方面多投入一元钱,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发展数十、数百的倍增效应,更是一个个产业的培育与成长。无锡市政府精心培育的一大群企业已成功上市。其中施正荣博士,通过集成支持,实现了由科学家向“科学家老板”的成功转型,他创办的尚德集团2009年销售收入达200多亿元;而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城已集聚56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医药研发机构,延揽了600多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其中有海外学历背景的占20%,已有200多项国际一流医药创新成果落地申报……

大手笔: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

2009年,沙钢集团受益于“百项千亿技术改造工程”,建成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高炉”;同年,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基地落户无锡市。而在不久前的“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获奖的工业项目中一半以上来自于新兴产业……

大象之舞,实属不易。从多年来贴牌生产但获利颇微的“江苏制造”摇身变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有核心技术的“江苏创造”,离不开政府投入的大手笔。去年,江苏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68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专利申请量17.4万件、获得授权4.7万件,均列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52.3%。今年,江苏又首次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才是持续稳定的发展;只有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只有在自主创新上实现突破,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罗志军说。

除了高投入,以“红娘”“保姆”等身份现身的政府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常州是国内产学研合作较为活跃的城市。为满足5万多家民企渴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脱胎换骨”的愿望,该市市委主要领导连续5年带着上百人的企业家队伍“南征北战”,闯大院、进大所,推进产学研合作,200多家中试基地、科技研发和中介服务机构在常州科技城落户。苏州中光科技公司董事长刘顺峰本是浙江瑞安人,2004年,他所开发的光通讯核心产品一度面临开发资金断裂的窘境。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正在温州招商的江苏张家港政府招商团。得知他开发的光通讯核心技术产品将全面打破日本的垄断局面,张家港市领导立即拍板,引入该项目。该企业再投入研发7000多万元,政府担保提供资金1500万,终于在2009年开始规模化生产……

决心与智慧:非低碳不引进

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走“低碳经济”之路,抢抓新一轮经济发展先机,是当前各地经济发展的共识。江苏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江苏的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已远超传统产业,去年,江苏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6%、30%、22%和21%,成为带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目前,苏南地区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市场的50%,国际服务外包贸易额达30亿美元。

发展经济再不能靠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更不能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这种发自肺腑的想法不断地从人们的内心传到耳畔,一首首“非低碳不引进”的和谐交响乐响彻在广袤的江苏大地上。

2009年7月,淮安“台商投资论坛”上,金湖县委书记陶光辉“坚决不引化工项目”的承诺铿锵有力。此语不但没有吓退投资商,相反赢得了近百名台商的积极响应。当天,五位台商就与该县签订了总投资4000万美元的项目;连云港市为鼓励低碳经济,在税费上给予企业优惠,先后为该市11家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税惠近亿元。

背负128年煤炭开采历史的煤城徐州,“低碳之路”的步伐更坚决。近年来,徐州关停小火电发电机组153.6万千瓦、小化工企业76家、水泥立窑66座,在省内率先淘汰全部立窑产能。仅去年,技改投入就高达512.9亿元。这为该市迎来了“最具竞争力低碳城市”的光荣称号。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江苏通过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带动了一批新兴工业;通过大手笔的资金支持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快速成长;通过淘汰落后产业形成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企业,从而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新兴工业化格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