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放包容的中国走向世界

2010-04-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龚闻之 我有话说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发生历史性转变,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趋势渐显。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还将相继主办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在中外密集互动中,中国应向外部世界传递什么样的国际形象?

关于中国的国际形象,立场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和平、进步、文明、和谐、自信、合作、和合、

负责任等词汇,都曾被用来定位中国形象。从国际认可度、历史延续性和未来发展看,中国至少可定位为“开放包容的世界大国”。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衰并远播异域,关键在于其圆融开放、吐故纳新的精神内核。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地域差异大,社会发展程度不一,但各族人民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和平共处,相互守望,关键的原因是相互包容、互不排斥。反观当今世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根源是试图通过打压消灭异己来保存自己的念头。

开放包容,意味着我们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中国并非地球上的异端,既传承重视集体、顾全大局的传统优秀品质,也兼顾个体尊严。主权、民主、人权、平等、法治、市场经济、人道主义、人的尊严等概念已融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内外政策中。

开放包容,暗示我们与他人都不完美,需相互体谅和包涵。承认自己不完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虚怀若谷,不但不会损害中国形象,相反会让世界觉得中国更加真实、更可亲近。偌大的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符合世界的预期。如此,我们就不会苛求一场完美无瑕的对外活动,不会为了完美去刻意包装而迷失本色;某些官员就不会因突发公共危机而藏着捂着,而会大方谦卑地检讨过错,接受舆论和民众的质询和监督,并立即投入补救。包容当然不意味着为自己开脱,而是着眼于直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开放包容,也意味着我们能容忍别人不如我们,也能接受他人比我们做得好。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确远播四方,但也在不断地接受异域文明的反哺中壮大。中外交流自古以来大都双向互惠,走出去的国人和企业,不会看到当地的暂时落后而自我膨胀,也不会因为当地的发达而自惭形秽。

开放包容,还意味着我们能够容忍别人的善意批评。在对外关系中,随着中国影响力和海外利益的扩大,各行各业“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来自外界的反弹、质疑、嫉妒乃至污蔑等应属意料之中。宋代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人与人的关系如此,国家间关系何尝不如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