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楼不一定是城市的地标

2010-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田力 我有话说

重庆市今年拟开工建设新的地标――全球最高的摩天双子塔,预计该塔会高于目前在建的高度为620米的厦门双子塔。超高层建筑在一些方面的独特优势远非普通建筑可比,但在绿色建筑盛行的今天,其给城市带来的负担也日益凸显。建地标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还是城市发展的误区,引起媒体热议。

不仅是在重庆,不只是现在,

建设地标性建筑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更为雷同的是,将建设地标性建筑等同于建设最高大楼仿佛已是各地“默契”的动作,一再重复上演。在开发利用资源、寻找“城市名片”方面,许多地方可谓殚精竭虑。甚至,前不久有的地方提出要投入巨资,建设一批将“百年不朽”的公共设施。如此宏大的决心与毅力,令人感慨。地标性建筑宏伟壮观,引人注目,自然形象高大。但又有多少人统计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中究竟建过多少刻意为之的地标性建筑,又有多少真正融入公众的记忆,成为不朽的经典。恐怕,不少宏伟建筑的最终结局是尘埃满面、荒草横生,甚至被一拆了事。

一座城市的内涵并不在于有多少地标性建筑,更不在于它们有多高,而是它在历史演进中自然形成的、无可比拟的底蕴。现代城市发展的关键更是在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地方经济的发展,百姓民生的改善以及社会整体的进步。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而不是搞一两个所谓地标性建筑就一劳永逸了。从当前来说,很多地方仍不富裕,不少老百姓依然没有实现小康。因此,更急迫的工程不是往脸上“贴金”的地标性建筑,而是多多推动经济发展,使百姓生活真正富裕起来。

在重庆这样一座山城,盖一个620米以上的高楼,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压力是不可低估的。相关方面应该仔细考量,承载这样一个超高建筑所要付出的用电、用水、消防风险等多方面代价。我们的许多城市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的选择可以有很多形态。特别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形态各异。一味把超高的钢筋水泥建筑变成新地标,是对现代化的一个曲解。只有将城市建筑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历史风貌融合在一起,跳出所谓的地标情节,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尊重并喜爱的栖息之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