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王家岭奇迹看生存技能教育

2010-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田雅婷 我有话说

4月5日,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现场,世人共同见证了一场生命的奇迹:在漆黑阴冷、积水漫延、没吃没喝的绝境中,115位工人在井下坚守了8天8夜后,奇迹般地成功获救。

求生本领给了他们生的机会

一位地矿专家,当他从电视上看见获救人员精神状态不错时,当即判断往井下送去的氧和食

物发挥了作用。而后来获救人员的讲述让人们感慨不已。他们有强烈的求生意愿,坚信外面的人们一定在全力营救他们,于是他们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他们吃巷道里木头柱子上薄薄的一层树皮,喝凉水。事后,许多获救矿工证实,几天来,因为井下没有食物,他们多是用井下的木头充饥,饮水则是用头盔沉淀井内积水来解决――井内积水太脏,大家不敢大量饮用,更多的时候只是润润喉咙再吐出来,实在渴得受不了才喝一点点。

山西焦煤集团汾西矿业救援大队大队长陈永生也评价说:“他们相当聪明,只开一个灯轮流照明。”直到获救时,他们仍有大量照明能源储备。

陈永生所说的聪明,是指求生的本领和生存的技能。当灾难来临时,怎么做才能活着出去?除了救援者要积极、科学地组织施援,被困者要坚定生的希望外,必要的求生本领和生存技能至关重要。4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的《信念:永不熄灭的矿灯》,写到王家岭矿难中工人们运用了安全教育课上学到的技能。

2008年9月20日,深圳市龙岗区舞王歌舞厅发生火灾,45条鲜活的生命被滚滚浓烟和肆虐的火舌吞没。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又一个让公众感到无比悲痛的时刻,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企图逃生,当场死亡……

生命是无价的。在分析这些灾难发生原因的同时,让我们也分析一下其伤亡惨重的原因。事后根据现场分析,大部分死难者是由于在灾难面前缺乏基本的逃生技能而惨遭不幸。尽管火灾事故经常发生,可是面对火魔,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地乱闯乱撞,最终将无法摆脱葬身火海的厄运。

与那些没有能力在灾难来临时把握生机的不幸人群相比,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师生则在汶川地震的纪念碑上铭刻下令人感慨、钦佩的一笔:地震发生时,该校师生无一伤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分散各处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站好,用时仅1分36秒。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学校能够常态地将逃生技能贯彻在日常教学中――作为回报,他们把握住了这珍贵的“万一”逃生机会。

以上事实证明,当灾难来临时,是否受过基本生存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会造成“生死两重天”的截然不同结果。如果说监管得力能够尽量避免事故的话,那么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多懂得一些逃生本领和生存技能,就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生存技能需要日常培养

生存技能需要在学校里专门教吗?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也在很多时候自以为掌握了一些基本生存技能,但众多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这种似是而非的自信并不可靠,生存技能需要日常培养――这是生存教育的现状带来的深刻反省,也是国外大量的成功经验的总结。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苏青曾在美国加州做访问学者,对于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感触颇多。据他介绍,美国人对孩子的生存技能教育不是出现在正式的课程里,而是采取轻松活泼的方式,寓教于乐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逃生和救助技能演习。“作为地震频发地区,加州的学校经常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向孩子介绍突发灾难时的应急对策。地震发生后,学校就会及时展开教育,帮助学生分析怎样逃生最有效、怎样做最安全等。此外,学校平时还会经常组织活动,邀请志愿者为学生讲解应急知识。例如,学校会邀请消防队员给孩子讲解火灾来临时该怎么做,并与消防大队联合演练震时的自我保护、震后的避难疏散及灭火训练等。”

如果说在我国的家庭休闲中,家长更注重结果,习惯于从成人的思路安排活动;那么在国外,家长注重的是过程,希望孩子能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以户外运动为例,苏青介绍说,出游前,美国家长往往让孩子自己做路线设计,而孩子的考虑总有些不周全,这时家长就会给予指导,并鼓励孩子享受出游过程,即使出现预料外情况时也不会一味指责。

家住美国辛成的张宁也讲述了她眼中的西方家庭教育模式。“美国的童子军专门培训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一般每周或每月会安排露营等活动,教孩子如何生火、结绳,告诉孩子在去目的地之前要了解这个地方有什么危险等。家长、教师、协会经常会组织父母和孩子参加互动活动。比如,本周确定为‘步行周’,孩子都走路上学,而家长会在沿途危险路口护送――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孩子生存技能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中日韩教育比较专家,李水山对日本注重生存技能教育的举措甚为赞赏。据他介绍,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中人员的伤亡,在日本各地都有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供公众免费参观学习。此外,在市区政府的办事窗口、图书馆、公民馆等地,也都有防灾知识宣传手册。“从老人到儿童,大家都熟悉所住楼房的紧急通道,都知道如何进行室内布置及起居生活,以及要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隐患、在灾难来临时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等――这样,在地震、洪水、事故事件等各种灾难来临之际,人们就能更加科学地应对。”

苏青认为,国外生存技能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值得我国借鉴。他建议,在我国中小学课堂里也多开设诸如此类的活动,教给孩子一些基本技能和急救常识等,而且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易发灾害加强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

生存技能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3名“90后”大学生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痛惜之余,人们不免生出许多假设和思考:如果他们会游泳,或许就能支撑得更久些,等到更多的人参与救护。

“游泳难学吗?回答是否定的。而且,作为一项实用、健康的体育活动,学习、熟悉游泳技能要远比书本上的数字、概念和方程式有趣得多。然而,孩子们享受这种快乐的权利和时间,却长期以来一直被家长、老师和学校所漠视甚至剥夺。令人疑惑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机构几乎天天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可是,连游泳这样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被重视的教育,能称作素质教育吗?”网友王皋子在博客中评论说。

同样,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频发,人员伤亡惨重,也暴露出我们对公共安全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防灾避险教育和应急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问题是,即使多数人已经认识到,普及生存技能教育刻不容缓,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处处碰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育专家李水山分析道:其一,应试教育在当前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考核教学指标的“重头戏”;其二,很多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升学机会,却忽视了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技能。于是,除了学校的课程外,各种教育机构开办的英语、奥数等等课外辅导班,取代了对孩子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位名为林电锋的网友在博客中写道:没有系统的安全知识和逃生急救等生存技能训练,在灾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一位老师向我感叹,当今的学生连摔跤都不会了。不小心摔了一跤,不是手骨折了,就是门牙磕断了,弄得家长怨老师、怨学校,老师、学校也很无奈。说到底,这是一个谁来负责安全教育、谁来负责逃生急救等技能训练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林电锋建议,可以套用“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在国民教育序列中,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把这些技能传授给孩子;在中小学中,要教授简单的急救护理、逃生训练,讲解各种安全知识(包括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道路安全等),切实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列入素质教育课程中,提倡“德、智、体、美、安”全面教育。

“生存技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课,家长和教育部门都要予以重视,并尽快转变教育理念和评价机制,在全社会普及生存技能教育,让公众多一种生存技能,多一分在危境中自救的能力。”李水山强调。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课,生存技能教育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被有识之士所重视。

据《海峡导报》2009年5月9日报道: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福建省将把防震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并将使用教育部统一的有关教材,各个学校必须保证课时和演练的落实。根据《意见》,每年9月1日开学后,各中小学要做到每个班级都有防震减灾知识挂图、两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书籍和音像资料,每所学校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举办一次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

“在周身的疼痛中,我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黑暗,尘土弥漫,手臂很痛,但还能动,使劲动动腿,一条腿好像还行。大脑中反反复复地在想: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地震!”深圳市宝安中学的“地震避险”模拟场景仿佛又将人们带回到汶川地震惊心动魄的灾难现场。但实际上,早在汶川地震发生前的2002年,这里的学校的生存教育课程就已经开始了。

“这不是先见之明,因为谁也不会预料到灾难的发生,但我们必须尽可能早地教孩子们学会爱护生命,‘以人为本’中的‘人’又以什么为本?生命!”宝安中学校长彭锻华说。

“生存技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更应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全社会都引起重视,都参与进来,人们才能在灾害面前争取到更多生的机会。”希望苏青、李水山等教育专家和更多有识之士的呼吁能引起人们对生存技能教育的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