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色复苏: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2010-0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魏月蘅 王晓樱 郭丽君 我有话说

春风浩荡,绿动博鳌。10日上午9时30分,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各位尊贵的代表,我认为我们应该互相握手致意,因为这是博鳌亚洲论坛的精神,大家可以相互认识一下,互相握手致意”。论坛大会就在拉莫斯幽默的开场白中开始了。

以“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作为会议讨论主题,旨在为促进和巩固亚

洲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得到与会政要、学者和企业家的积极响应。

环境是我们的生命线

亚洲地区传统的增长方式,在过去几十年给亚洲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使本地区气候、环境恶化,迫使人们反思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积极主动地布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目前,亚洲主要经济体都已公布了至2020年的碳减排长期计划。这表明,绿色发展已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东帝汶副总理古特雷斯在大会致辞时说,作为一个小岛的国家,我们有75%的人口依赖温饱型的农业,环境是我们的生命线。需要强调的是,要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必须要建立和使用适当的机制,来解决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长期关系。这对于在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先生说,蒙古是生态方面相当脆弱的国家,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有效、可持续地开发自然资源是一个挑战。我们的经济发展还会依靠自然资源,同时我们必须要确保这种发展的方式对于环境和自然影响会降低到最低限度。“我想引用这样一句名言,我们的地球不是从我们的祖辈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从我们的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一片土地和更安全的一个环境。”巴特包勒德的呼吁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必须要有地区共同的意愿和行动

阿富汗副总统哈利利说,亚洲正处在重大变革时期。我们相信,要保证本地区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地区共同的意愿,并且要重点推进在具体的领域开展有益和有效的地区合作。要求所有的国家将重要的地区项目纳入到本国的战略和规划的各个发展领域,并且将解决地区的需求作为本国规划的应有之意。

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也认为,世界各国和商界领袖都意识到有必要通过共同行动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亚洲,韩国和中国将他们经济刺激政策的相当一部分投入绿色经济领域,这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但是对于很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从一个资源粗放型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家主席朱马里说,目前全球经济逐渐出现复苏迹象,很多国家和经济体逐渐企稳回升,但是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依然存在,所以建议各国进一步进行探讨和交流,尤其是在各国所采取的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方面,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方面,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方面,在促进贸易投资合作方面都进行探讨和交流。同时我们也呼吁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绿色复苏对商业界有益

丹麦王国首相拉斯穆森说,博鳌亚洲论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的领袖讨论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挑战的最重要的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论坛之一,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绿色复苏,不仅在亚洲而且在世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绿色的恢复,不仅对地球有益,而且对商业界有益。

拉斯穆森举例说,在丹麦电动汽车是免征普通汽车税的,而且这一免税政策将被延续到2015年底。第二,我们对于新建筑有非常严格的标准,2012年这些新建筑的能源消费,包括住房的能源消耗将被降低。第三,我们在丹麦已经引入了绿色汽车,包括交通道路方面的收费。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提高能源效率,一方面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世界面临着两个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找到新的办法来创造可持续的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社会转型到一个低碳的经济,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确保未来的能源安全。

博鳌已成为亚洲的话筒

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认为,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推动亚洲的各个国家和企业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为全球应对本地区的重要挑战共同解决办法作出努力。阿富汗副总统哈利利说,博鳌亚洲论坛作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将帮助相关国家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相信专家们在这届论坛上交流经验,交流看法,探讨在亚洲绿色复苏的框架之下实现环保的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增长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家主席朱马里说,自从博鳌论坛成立以来,它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代表亚洲并发出亚洲重要声音的一个重要舞台,为应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热点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种种应对措施,我也相信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将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需求的新思路和新建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