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对华政策缘何常“变脸”

2010-04-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纷繁复杂,为满足广大读者深度解读国际时政新闻的要求,本报国际新闻版特从今天推出“国际专论”栏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时政论文,以独特的角度、开阔的视野、权威的评述,观察国际时局变化,剖析具体国际问题,阐述个人观点。

去年11月奥巴马访华,双方发表了罕见的6000多字的长篇联合声明,涉及双边关系的方方面面及几乎所有重大国际问题,阐述了诸多共识,似乎给奥巴马上任首年的中美关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然而,联合声明墨迹未干,奥巴马就触及中国核心利益,批准向台湾出售武器,会见窜访美国的达赖,把中美关系带入了严重困境。同时,美国官方放言要于4月15日公布报告,把中国定为“操纵汇率国”并采取相应措施。中国舆论一片哗然,媒体甚至用“奥巴马变脸”来形容美国的翻云覆雨。

最近一周,美国似乎再次“变脸”。先是奥巴马迅速安排接受中国新任驻美大使张业遂递交国书,并对张讲了一番高度评价中美关系的话;当天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就目前中美关系的所谓“3T问题”公开表态,重申美国不支持台独,不支持藏独,不寻求零和方式解决贸易分歧;继而美国财长盖特纳又宣布推迟公布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和汇率政策情况报告,并称赞中国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两天后克林顿国务卿主动与杨洁篪外长通话,表示要为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而不懈努力;紧接着,美国发表的《核态势报告》又称“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和成功的中国”。

一周时间,美国五次向中国发出缓和信息,急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心情可见一斑。这难免不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其实,美国对华政策自有其基本逻辑,中美关系也自有其基本规律。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逻辑主要决定于这样一些基本因素: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美国政客的国内政治考量,美国政府的具体外交和经济需求。

从全球战略层面着眼,美国为了维持自己领导地位,不能允许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现能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力量中心。前苏联曾是对美国最实质的挑战,美国动用一切软硬力量,无所不用其极地把其推向了解体。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曾对美国造成威胁,美国遂强压日元短期内大幅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了“十年的衰退”;一体化后的欧盟有可能形成挑战美国的力量中心,美国不惜提出“老欧洲”与“新欧洲”的概念以离间欧盟。近些年中国高速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更被美国视为潜在挑战,必欲采取各种办法而制约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是中美关系无法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国际上形形色色的反华势力几乎都以美国为后台,世界上层出不穷的反华闹剧背后几乎都有美国的影子。

从国内政治着眼,西方两党制的基本政治逻辑决定了美国执政者很难仅仅从中美关系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西方两党制的基本特点是反对党与执政党轮回的对峙,反对党的政治前途寓于执政党的失误之中。道理很简单,如果执政党政绩卓越且深得民心,则反对党永远也无法赢得下次大选。因此反对党的根本政治利益要求它不断给执政党出难题,迫使执政党犯错误。至于执政党犯错误对国家利益、对人民福祉意味着什么,这不是反对党考虑的问题。如果美国与外国关系因此出现了紧张,则正好说明执政者不具备处理复杂外交局面的能力,如果国内民众生活水平因此而受到了影响,则正好说明执政者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无能。在这种政治逻辑里,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不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是选票。因此,为了拉选票而操纵舆论、抹黑对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哪怕有损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也在所不惜,就成了这种政治制度的常态。

具体到中美关系,由于中美基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由于中美关系复杂而曲折的历史,再加上美国传媒长期以来对中国的片面或不实宣传,因而中国问题是一个很容易引起选民关注的敏感问题,也是反对党政客们经常提及以便陷执政党于窘境的现成话题。对美国执政者来说,在台湾、达赖等问题上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国内政治代价,相反,如果不这样做,则会因反对党的大肆炒作而成为一个政治软肋,导致丢失些许选票。美国的执政党和反对党是轮替的,因而中国问题会轮流成为反对党向执政党发难的话题,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总统见达赖等行为会周期性出现的政治学原因。

然而,从外交和经济的具体需求着眼,美国政府又不得不考虑以下因素: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手中的否决权决定着美国的某些国际行动能否获得“合法性”;中国是国际社会接受的五个核大国之一,中国的态度对国际核不扩散及核安全事业的推进意义重大;中国是新兴国家中最富代表性的一员,决定着G20等国际治理新机制能否为目前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找到出路;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其在环保减排等问题上的举措影响着发展中世界的态度;中国手中掌握着巨额的美国债券,中美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则双赢、破裂则两败的利害关系。因此,出于外交和经济的具体需求,美国又很难承受中美关系完全破裂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每当中美关系濒临破裂边缘时,美国政府又总会采取措施修补受到损伤的中美关系。

中美建交30多年来,美国历届领导人就这样在冷战和霸权思维、国内政治考量、外交和经济需求的几重压力下决定着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就这样在美国决策者的矛盾心态中出现着周期性的波动和曲折。

然而,美国政治家应该明白,中国政府和人民有捍卫自己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和相应的能力。美国只要触动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就会作出强烈的反应,中美关系发展就会出现障碍,中美在许多问题上的合作就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美国政治家也应该越来越明显地感到,从国内政治着眼,随着华人青年政治和文化素质的稳步提高,美国华人参政议政的热情也正在提高,华人社团必将成为美国各类选举中的重要票仓,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正出现积极互动的良好态势,海外华人在两岸问题上的分歧正在逐渐缩小,“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中华传统文化终将使海外华人在两岸问题上有更强的共识。损害中美关系而不付出国内政治代价的时代正在一步一步地离去。

美国政治家还应该懂得,中美经贸合作为美国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价廉物美的购物选择,美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美国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日常消费品,这不是随着中美贸易逆差数额的变化而可以改变的事情;中国的订单为美国的波音等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如果不是美国囿于冷战思维而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中美贸易所能为美国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还要多得多。

最终,美国政治家会发现,搞砸了中美关系也会付出沉重的国内政治代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