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兵的价值

2010-04-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新鹏 张云生 我有话说

老兵于连合脸黑、话少,貌不出众,但总队上下无人不服:参加抢险救灾260余次,创下安全行车21万公里纪录,培养特种车辆驾驶员300多名,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06年被国务院有关部门授予“扑火尖兵”称号,2007年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是解放军四总部树立的“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

创造另类奇迹

这位武警黑龙江省森林总队大兴安岭地区支队特种车维修技师、警士长常说:“车和孩子一样,谁疼他,他就听谁的。”

特种车有扑火头攻险段“撒手锏”之称,但一个小件出故障,就可能导致整台车趴窝。每次出车之前于连合都要细心检查、保养、注油,无论大处小处,从不随便。每次打火或训练返场后,即便严寒逼人,他也要用手一点一点从履带上抠下带冰渣的泥块。天冷时启动车,他会把大衣脱下来盖在发动机上,减轻磨损。不管手头正干什么活,于连合只要一听到谁的车发动机声音不对劲,肯定要前去问个明白。而今,支队特种车的行驶里程和技术状况均已超出报废时限,且厂家也全部停产,但在于连合这里显现出另类奇迹:所有特种车在使用二三十年后,运行状态依然良好。

某进口特种车,因前桥齿轮损坏趴窝四五年。于连合牛刀小试,硬是让这个“卧地龙”起死回生。一人精不如众人会。于连合手把手带出学员300多名;他编写的《装甲分队训练教材》等,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催生赫赫战功

200多次灭火战斗,10多次扑救重特大火灾,于连合这个“排头兵”的冲锋陷阵,催生着一支拳头部队的赫赫战功。

支队所有官兵中,于连合见过的火最多。多危险的火都打过,多难打的火都打过。每次扑火,都是于连合打头阵。参加大的灭火作战,只要于连合在,带队一线指挥员肯定要把他喊过来,听听他的建议。

记忆最深的是2006年那场“五保滨南”的扑火恶仗。

那次,于连合奉命截击从东南角围过来的大火。

这是一场以火攻火的绝地对抗。林场百姓和扑火队员已全部撤离。二十多米高的树冠火奔袭而来,只有于连合带着8名灭火机手严阵以待。于连合在离便道十多米处开始点烧,点一段后,跑回便道再点另一段。分层分段点烧形成的火墙中,于连合像“红孩儿”一样穿行飞舞。忽然,一个一米多高的枝丫堆横在眼前,根本没有时间搬运。于连合猛地跳上满是松油的大树堆,把自己烧在火堆中。扑来的飞火与点烧的火焰在瞬间相撞,发出恐怖的轰鸣声,火终于扑灭了。于连合因此获得“扑火尖兵”光荣称号。

引领革新路径

在于连合所在支队,没有哪种车型没有革新过。

这位战士出身的“土专家”,以40多项自主研发的革新成果、800多万元的直接效益,引领着一支部队现代化的路径。

“加装视频监控器和显示屏,闪光信号灯建议改为车内语音通话……”春防前,随武警森林指挥部首长考察多功能森林灭火车时,于连合一口气提出28条革新建议。

为发挥车辆的最佳性能,于连合想尽一切办法对现有车辆和装备进行自主革新完善――

NA-140全道路车最初设计为冬季雪路使用,引进后经常出现发动机高温现象,车辆每行驶几公里就要停下来冷却,太耽误事。于连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战友将发动机吊起,重新布置冷却水路油路,使其变成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灭火作战特种车。

目前,他带头研制的隔离带切割机、野外燃油灶、多功能分体背包等灭火装备等,全部经受住灭火实战的检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