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国防震减灾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2010-04-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彦生 我有话说

本期关注

防震减灾与经验分享

今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不断。先是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强震;3月4日,我国台湾高雄地区发生6.7级地震;3月8日,土耳其发生6级地震;4月4日,墨西哥发生7.2级地震。专家指出

,全球平均每年发生6级以上地震200余次,这是一种正常的能量释放。即便如此,防震减灾也不可掉以轻心。

本文介绍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家中常备应急箱化险为夷派用场

痛定思痛――日本防震减灾措施很有效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历史上地震对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并且经常不断。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关东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下落不明, 103733 人受伤。房屋毁坏128266间,地震引发的火灾烧毁房屋447128间,东京85%的房屋毁于一旦,横滨96%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地震又引发海啸,最大浪高超过12米。财产损失300亿美元。

关东大震灾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惨痛教训,对日本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使灾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对灾害认知程度的提高以及历次救灾得失的总结,日本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抗震救灾法律体系。主要有:《灾害救助法》(1947年)、《建筑基准法》(1950年)、《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地震财特法》(1980年)、《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1995年)、《建筑物耐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等。这些法律既是救灾工作的行动指南,又是救灾经验的总结,对救灾的及时性、成效性都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对建筑物抗震性能不断研究、逐步完善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房屋损毁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地震的主要次生灾害。因为地震灾害多数是由其次生灾害房屋破坏造成的,只要房屋在地震中不破坏,少破坏,轻破坏,伤亡人数一定是很少的,损失程度也会减小很多。自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在历次地震中遇难人数均不及万人,即使是在人口密集的阪神大地震中,遇难人数也不过6千余人。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地震造成的损失已经大大减少,人们对地震的恐慌也大为减小。

三、建立平时全民逃生自救训练体系和避难措施、避难场所,从而有效降低灾害程度,更大程度地提高获救率。日本将关东大地震发生日定为全国“防灾日”,“防灾日”所在一周定为“防灾周”。每年在“防灾周”举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综合防灾演练,以普及防灾知识和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日本经常模拟地震、火灾、海啸、抢劫、枪击等天灾人祸发生,提高抗灾救灾、自护自救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东京都内的中小学,每个月都要举行这类演习,以便中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灾难时,不但不会慌乱,而且还知道如何规避和救助。日本很多家庭都预备了“防灾应急箱”,在日本的各大公司,员工的办公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这种“防灾应急箱”体积不大,内部配置略有差别,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幸存人员等待救援的时间。

四、提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救灾能力,把各级政府官员尤其是基层政府救灾第一线官员的救灾能力与成效作为官员考核与晋升的必要条件。

五、加大针对地震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利用各领域科研最新成果,提高地震灾害预防及施救的效率。根据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为防震减灾服务。首先,利用卫星、固定摄像、远距离小型图像传送仪等技术,确保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图像、影像、情报的收集。其次,灵活运用地图信息以及GIS、GPS等技术构建操作性强的重要情报汇集系统、受灾预测系统、救助与搜索支持系统。第三,率先开发出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通报地震信息的地震速报系统。

遇到地震要冷静逃生不可乘电梯

依靠科学技术――美国抗震减灾的核心理念

美国同样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美国也非常注重地震灾害的有效预防,加强平时训练与演习,合理规划设置城市的避难场所。最重要的是强化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大地震死亡人数均未超过1000人。

美国针对地震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科学研究,利用科技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依靠科学技术控制灾害影响是美国抗震减灾的核心理念。

二、美国同样特别注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始终把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最为有效降低地震灾害的最重要途径。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物尤其是生命线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已有建筑物的安全。美国开展了大量研究,开发新技术,在保持经济性的前提下对危险建筑物进行加固和修复。

三、重视科学研究和基础性工作,提高地震预报与减灾水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致力于提高对地震的预报水平。其重点在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基础性工作,注重发展广泛的合作网络,增进对地震过程和影响的认识,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美国也与日本相同,注重全民抗震救灾知识的普及与抗震救灾演练,加强政府各部门抗震救灾的管理协调,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教室避震就近藏盲目乱跑无希望

减灾重于预报――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启示

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是世界难题,短时间内难以突破。在地震问题上的侧重点应是减灾,减灾重于预报。如何切实有效减小地震灾害程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至少应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切实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是最重要的。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基本国情,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是建筑的抗震性能,也就是说,把房子建得抗震性能好了,损失少了,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日本的例子非常说明问题,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地震的预报水平也没有太大的提高,日本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后的地震损失小得多。

从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建筑本身的形式对建筑抗震性能影响很大,尤其是建筑平、立面的规则性更是重要。规则性不好的建筑抗震性能一般不好。由于地震作用非常难于分析清楚,地震波复杂多变,每一次地震波都不同,目前还只能够通过概念与基本原理分析,计算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内力的影响。对于形式不规则,特别复杂的建筑物,地震作用引起的建筑结构内力变化,分析起来非常困难,难于得到非常准确的结果。因此,必须控制建筑物形式,加强建筑的规则性审查,对一些先天抗震性能不好的建筑要从公共安全角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平时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与演习训练工作。

地震发生往往是突然、没有任何明确预兆的,很多所谓震前先兆也是在震后的“恍然大悟”。多数人在重大灾害发生时会惊慌失措,只有平时积累足够多的应急避难知识,加强避难逃生训练,在灾害发生时才可以做到有序而不慌乱,将损失降到最小。

第三,加强防震减灾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设立必要的避难场所,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灾民有良好的避难环境,对减少损失也很重要。

第四,准确及时地做出地震灾害评估,这是国家启动应急反应的关键环节。此方面应加大研究力度,综合不同学科,如地震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制定切实有效的灾害应急预案系统,提高灾害救助水平。

第五,完善地震科研基础条件,促进数据和研究资源共享。加强地震科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研究,把地震研究与建筑抗震紧密结合,并将研究成果尽早付诸实践。譬如,加大建筑物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使新建建筑抗震性能稳步提高,同时加大对原有建筑抗震加固研究,保证不同年代的建筑基本均能达到较高的抗震性能。

第六,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抗震减灾的成功经验可以快速提高我国抗震减灾水准。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的资源与经验,是提高救灾效率的有效途径。

身在高楼勿近窗结实支撑物下藏

图片选自《防震减灾公益宣传漫画》

(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副总工程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