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玉树地震:一级响应

2010-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金振娅 张蕾 胡其峰 田雅婷 张玉玲 我有话说

4月14日,西藏公安消防总队拉萨直属特勤大队抽调的又一批30名官兵前往林芝地区,做出动的准备。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专家解析玉树地震

(一)地震基本情况

张晓东(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

4月14日早晨7: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9:25分又发生了6.3级地震;在强烈地震之前,也有4.7级地震发生。总的看来,地震发生后余震相对比较多。到现在为止,余震还陆陆续续发生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在密切监视余震的变化情况。

刘彦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本次玉树的地震为7.1级,属于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强震。

(二)玉树概况

刘彦生

玉树县古为羌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住有藏、汉、回等民族。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近9万人,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玉树曾是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

在此次7.1级强震之前,青海省还曾在1990年和1995年分别发生过两次地震:

1990 年4 月26 日17 时37 分09.8秒,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与兴海县之间的塘格木地区发生7.0级地震,造成119人遇难。

1995年12月18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6.2级地震,震区属无人区,由于交通及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入,宏观震中及震中烈度无法直接考证。地震中无人员伤亡。

(三)玉树地震与高原板块活动有关

赵俊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玉树地震可能与地球板块活动有关。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由三个板块构成,分别是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亚洲板块和中部的西藏板块。这个研究成果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青海玉树就位于亚洲板块和西藏板块的交界处附近。板块处于持续的运动中,板块交界处也就成了地震的多发地带。约50个百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并持续向北推进造就了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地貌景观。虽然学界对于高原隆升过程并未达成一致,比如有人认为隆升是整体的抬升,有人认为是先东后西,但对于高原隆升及其对全球地球动力学体制的影响是没有疑义的。

(四)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无联系

赵俊猛

板块活动也是汶川地震发生的可能原因。汶川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地震发生在这里不是偶然的。与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比,西藏板块的介质比较软,温度较高,地震波速度比较低。它的形状像一个向东张开的“喇叭口”。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共同作用下,相对较软的西藏板块只能向东流动。四川盆地比较硬,就像一根钢柱。虽然西藏板块与四川盆地交界处的水平运动并不大,但我们相信,此处的垂直运动应当比较厉害,一部分向上隆起,形成巍峨的山体;一部分向下流动,进入地幔。因此汶川一带积累的撞击应力是比较强的。

张晓东

对于汶川地震,大家都记忆犹新,它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而这次玉树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南边界上。巴颜喀拉块体周边近期陆陆续续发生了一些比较显著的地震,4月14日,在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这些地震都是沿着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南边界和东边界发生的。

(五)玉树地震与全球地震的联系

张晓东

本世纪以来,全球八级以上地震,尤其是八级以上强震的次数较此前的40年明显增多,与上世纪上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类似,有一些人管这种现象称为“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这是一个近似粗略的说法。

今年以来发生了很多地震,全球的这些强震活动必然引人关注。但综合考虑,目前地震活动仍在正常波动的范围内,是全球地震活动的一种正常的涨落现象。

地震基本知识与地震救援

玉树地震又一次造成巨大灾难。面对这一灾难,人们又一次发问,地震能预报吗?

(一)地震能否预报

李小军(国家地震局研究员)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几种。分别指10年内、一二年内、3个月内和10日内。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二)什么是地震前兆

李小军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一种是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一种是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三)何为一级响应

李小军

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灾害损失情况,民政部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其中,一级响应为最高级别应急响应。

(四)地震的震波、震源与震中

赵俊猛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级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五)地震的破坏程度与烈度和震源深度有关

李小军

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与地震震级有关,也与地震烈度有关。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此外,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也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六)我国为何大地震多发

李小军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从玉树地震看加强抗震工作

(一)90%以上的地震伤亡由建筑物倒塌造成

刘彦生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什么是地震力?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二)国外抗震的做法

刘彦生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日本关东大震灾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的。它对日本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使灾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最大程度地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日本对建筑物抗震性能不断研究、逐步完善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最大限度降低房屋损毁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地震的主要次生灾害。因为地震灾害多数是由其次生灾害房屋破坏造成的,只要房屋在地震中不破坏,少破坏,轻破坏,伤亡人数一定是很少的,损失程度也会减小很多。自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在历次地震中遇难人数均不及万人,即使是在人口密集的阪神大地震中,遇难人数也不过6000余人。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地震造成的损失已经大大减少,人们对地震的恐慌也大为减小。

根据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基本国情,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是建筑的抗震性能,也就是说,把房子建得抗震性能好了,损失少了,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三)我国地震农房倒塌多

李小军

地震对人、物的损伤程度不但取决于地震震级大小,更取决于地震极震区(地震断层附近区域)建筑物分布和抗震性能及人口密度等因素。例如2001年昆仑山地震虽然震级达到8.1级,但由于地震发生在建筑物和人员稀少的地区,未造成人员伤亡;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因为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城镇附近,地震极震区大量的建筑物倒塌,导致伤亡重大。

苏经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历史上多次地震的经验表明,农房破坏普遍比较严重。这次地震又是农房倒塌多,造成伤亡大。其主要原因是农房多是生土、砖木结构,此类结构抗震性能较差;另外,农房多属于农民自建性质,长期以来几乎不设防,普遍缺乏抗震设计,往往在地震面前“不堪一击”。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抗震能力要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有强制性的抗震设防要求与设计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建筑的抗震设防管理与要求。

(四)如何加强农房的抗震能力

苏经宇

第一道防线是建立具有一定防御水准的抗灾体系,即像城市建筑工程一样,全面推进农村地区抗震设防。

第二道防线是建立超越设防水准地震情况下的应急减灾体系,应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工程设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这里的“点”是指区域内的城市或重点建筑,“线”是指救灾所必须的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面”是指覆盖的广大农村。这样的防御体系能保证遇到超越设防标准的大地震时,城乡基本的救灾功能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水、电、交通、通讯等基本不中断,方便抢险救灾,从而实现城乡防灾减灾一体化。

(五)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刘彦生

选择建筑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以下场地是不利于抗震的: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等。

(六)家庭如何防震

李小军

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避震预案,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

地震可能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睡觉时你对地震的警觉力最差,从卧室撤往室外的路线较长,因此,按防震要求布置卧室至关重要。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摆放在坚固、承重的内墙边;床上方不要悬挂吊灯、镜框等重物;床要牢固,最好不使用带有轮子的床;床下不要堆放杂物;可能时给床安一个抗震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