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及周边近期不会有强震

2010-04-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齐芳 我有话说

4月16日,公安边防部队医疗救护队员在帮助地震中受伤的群众处理伤口。当日,公安边防部队医疗救护队在青海玉树东坝乡救治地震灾区受伤群众。从15日中午到16日中午,共救治受伤群

众974人,其中重伤员228名。新华社发(王小雪摄)

青海玉树地震又把“2012”这个话题拉进公众的视野,而社会上各种中国大陆即将爆发强地震的传言甚嚣尘上。那么,中国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近期会不会发生强地震?地震能否预报?本报记者专访中国地质大学万天丰教授,为读者解惑。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也让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就此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万天丰说:“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

万天丰认为,地球一直都在运动中,“震动”是地球的常态。“我们研究表明,全球每年7级以上的地震要发生17-18次,平均下来每月要1次多。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地震的频率也在正常范围内,大家之所以觉得最近地震多,是因为这几次地震都发生在有人区,媒体关注度高、报道多。”万天丰说:“其实,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荒漠等无人区,那里发生强地震的频率更高。只是因为没有相关报道,大家不知道罢了。”

万天丰介绍说,大部分人对三级以上的地震才会有明显的震感,4级、5级地震并不具备破坏性,6级以上地震才是破坏性的地震。万天丰特别强调,地震每升高一个级别,其释放的能量就升高32倍多。“也就是说,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仅相当于8级地震的千分之一左右。现在某些媒体发现哪里发生4级、5级地震也大肆渲染,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情绪,是非常不应该的。”

中国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台湾地震、最近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不禁让大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中国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万天丰说,他也被无数次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就像我前面说得,地球一直都在‘震动’中,活跃与不活跃只是就某一个地区而言的相对概念。”万天丰解释说,我国主体位于欧亚板块,南有印度板块,东部是太平洋板块。当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大陆时,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性就比较强;当太平洋板块朝西偏南方向挤压时,我国东部的地震活动就比较频繁。

万天丰说:“我们中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地震历史记录,这样的记录对于我们了解地震的规律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早在1987年,马宗晋和蒋铭就曾撰文指出:中国大陆近百年来破坏性(大于里氏6.5级)强地震的活动周期及其分布存在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万天丰重新编制了中国大陆近百年来破坏性强震的活动周期及其分布图。

在这六幅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1897-1916年期间,强震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和阿尔泰一带,即青藏高原的西部。1917-1940年间,强震主要发生在横断山脉和祁连山脉东段一带,即青藏高原的东北端。1941-1961间,强震主要聚集在南北地震带,即横断山脉、六盘山和贺兰山一带,此时帕米尔地区的地震活动也较强。“这显然是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大陆所造成的,以上三个时期,中国大陆东部、包括北京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是不强的。”

1962-1980年灾害性地震发生在从辽宁-华北到横断山脉这样一个弧形地带,“这就是从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到1975年海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地震活动周期。”

1981-1999年,灾害性地震的分布又回到与1897-1916年几乎相同的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和阿尔泰一带。2000年以来,灾害性地震的分布则与1917年-1940年十分相近,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和昆仑-祁连山东部一带,“2001年昆仑山中部8.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就是其强烈活动的表现。”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近期会不会发生地震?

汶川地震时,北京地区、特别是国贸等高层建筑里的办公人员震感非常明显。北京地区及其周边近期会不会发生地震?

万天丰认为,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近期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再发生类似唐山那样8级左右的强震,则可能将在240年以后到300年以前的期间。”

万天丰说,“当年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表的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周期性的研究,也都倾向于这种观点,认为其破坏性极大的强震活动周期为 300±30 年。”

万天丰介绍说,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自宋、金以来,地震资料极为完备,从历史上看,这种规律已经有了4次重复表现,即公元1038-1057年(金朝-南宋),1303-1307年(明朝), 1668-1695 年(清朝)和1966-1976 年。“相信到下一个周期来临的时候,我们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地震预报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唐山大地震的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至于说汶川地震时北京震感强烈的原因,万天丰解释说:“这就好比坐在飞机上,机身主体震动并不大,但机翼尖端的抖动却非常明显一样。”高层建筑都是钢结构的,钢材弹性比较大,即使地面上有微弱的抖动,高层上的感觉就会相当强烈。“但这并不是说钢结构不安全,相反,现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是比较安全的。”钢材料强度很大、韧性(柔性)强、结构的安全系数很高,即使建筑物发生比较明显的弹性形变,结构仍能保持完整性。“这个时候应该注意的是要避免被室内高处物品的坠落或柜子等家具的倾倒所伤害。”

地震是否能够预报?

每次地震发生后,都会有一些学者说自己“成功地预报了大地震”,使用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但也有学者认为,地震不可预报,是“现代科学还做不到的事情”。那么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呢?

万天丰说,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中长期地震预报和短期临震预报。“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这种中长期预报时间跨度比较大,能够提出一个地区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和最大震级,主要用于指导该地区的抗震设防。

短期临震预报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各国基本上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万天丰介绍说,目前各国地震预报都是经验性预报,主要依靠地震记录仪。“顾名思义,这种仪器是先有地震,然后才有记录。简单的说,这种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如果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出现微弱地震的次数达到一定数量,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经验推测这一地区发生强地震的几率有多大,大概会在什么时间。”1975年海城地震就是这样预报的,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准确的一次强震临震预报。

“但非常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强的地震活动几乎都不是呈正态分布的。换句话说,大部分强震之前都没有频繁小震的警兆,几乎是突然性的爆发。越是强震,越是突然。”

万天丰说,现在用各种各样方法预报地震的人很多,也可能有人确实“撞上”一两次,但是“任何科学的判断不在于一两次的准确,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科学的规律。”万天丰说,现在临震预报最高的成功率也不过30%左右,“换句话说,就是三次中只有一次成功。一旦发布了地震预报,牵涉范围极广,公众和社会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失误率?”

那是不是说地震就无法预报了呢?万天丰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质就是地下深部岩石的破裂和错位,而岩石的破裂和错位总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不会没有任何先兆。”

万天丰举例说,比如大破裂和错位前,总会先产生一些小裂隙和小的错位,地壳中的温室气体,比如氡、氦和二氧化碳等就会溢出,导致当地温度的上升,及时地观测到这些变化就可能进行地震预报。“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征兆,如重力值降低、地磁场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如果我们能够综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进行系统地监测,找到这些理化参数和地震之间的定量关系,就有可能解决地震预报的难题。”

万天丰说,目前科技界已经注意到这个研究方向,并开始进行了相关研究。“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广泛分布的观测台站和较长期地、系统地观察研究。不过,也许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