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汇聚人类文明之梦

2010-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蔡闯邢宇皓 余传诗 王斯敏 我有话说

蔚蓝色的“眼睛”,深情凝视着上海,凝视着整个世界。

“中间的眼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下是两片爱的羽翼,也是世界城市地平线上布满楼厦的剪影,这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与优美城市相得益彰、和谐依存的景象;同时,它们又构成了深邃的眼眸,这是‘心灵之眼’,希望人类用心灵看待世界、传递爱与美好。”来自台湾

地区的编剧陈琪这样阐释着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秀《城市之窗》的标识,“城市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最重要的,是心灵的美与善。我想,上海世博会要表达的不只是机械的伟大、工业的伟力、世界的宏大,更是人类心中‘天使’的一面,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关爱、凝聚力量,共同让世界更美好。”

《城市之窗》的创作,宛如整个上海世博会的缩影――不仅上海、台湾两地艺术家联手,更云集了国际知名艺术家加盟: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卡洛斯・帕德历沙与艾力克斯・欧雷;曾主持策划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主题秀的舞台设计阿方斯・佛罗瑞斯;常年担纲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灯光设计的灯光师艾伦・洛迪……世博会,为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提供了交流、融汇、生发的一次契机。

它承载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梦想,是对人类未来的深深思索。

开启文化交流之门

反省文明演进模式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其传世名作《奥林匹克回忆录》中,曾对自己将20世纪初的奥运会与世界博览会联办表示出深深的懊悔――原本希望借助世博会提升赛会知名度,不料却令奥运会沦为世博会的附庸。更重要的是,在顾拜旦看来,他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也在世博会的热闹与喧嚣中被消解殆尽。

然而,在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历经百多年历史淬砺之后,这两大盛会已经实现了在精神层面上的殊途同归――如果说奥运会是在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过程中,完成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类顽强精神的高扬,世博会则是在全球文化汇聚的欢庆中,展开对创新的致敬、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

“世博会脱胎于机器时代,原本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世博会从主要展示工业革命成就和各国先进工业品,逐渐演变为综合展示各国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成就的世界盛会。正是世博会从创设之初就具有文化包容的性格,才使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文化交流,愈发凸显其多样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新趋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说。

拥有近160年历史的世博会,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印迹――英国伦敦的水晶宫、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些或曾名动一时,或在今日仍被万众瞩目的地标性建筑,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世博会也是各种奇思妙想走向大众的首秀场――1876年的贝尔电话、1893年的摩天轮、1900年的环幕电影、1904年的蛋筒冰淇淋、1915年的汽车生产流水线、1962年的航天器、1985年的机器人……今天,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1933年,世博会开始设立主题。从主题的演变也能看出世博会自身演进的历程――从1933年美国芝加哥的“一个进步的世纪”,到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科学、文明和人性”;从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人类与世界”,到1970年日本大阪的“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从1985年日本筑波的“居住与环境:人类的家居科技”,到2010年中国上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逐渐超越了早期对产品的欣赏、对物质文明的迷恋,而转向对文化精神的探索、对人类未来的关注。

“早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之前,主办者就明确了博览会的国际性原则。1928年《国际展览会巴黎公约》的订立,将世博会进一步推向国际化,这也正是世博会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如忠研究员这样说。

从分享对不同地域新奇特产的好奇,到开启不同特质文化交流的大门;从为科技不可思议的进步而欢呼,到对人类文明演进模式的反省――世博会走过的百多年历程,总是和着人类最新思想的脉动。如同它初次面世时一样,今天的上海世博会仍然是一次“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展示,但其中的内容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直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上海世博会选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是希望这届世博会能够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是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之路。”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谈到上海世博会主题时这样说。

尽展四海人文情怀

感受五洲真情流动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1892年,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在筹备1900年巴黎世博会时这样说。一百多年后,人们对于了解的渴望,仍然与日俱增。

无知永远是人类的大敌。交流、学习,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是摆脱无知最简便的方法。世博会就是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砥砺自我的舞台。

“没有其他任何人类活动能够像世博会一样如此紧密地凝聚国际社会。”钟燕群说,“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会是最大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一个地方,展示各自带来的产品和技艺,传诵各自的故乡和祖国,认识不同的人群和文化,这样的聚会蕴含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类需要交流,族群需要沟通。”

在上海世博园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文化的交融、情感的流动。

“我是带着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投入设计的。”世博园以色列馆的设计师哈伊姆,对中国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他的祖辈曾在二战时避难上海,是这里的温暖让他的家人结束了梦魇般的日子,他的母亲也出生在这里。在他的构思下,海螺状的以色列馆一半由玻璃构成,一半为原石铸造,这个类似中国太极图案的构造方式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在他心中,“和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中国人民的人文追求,而这个巨大的太极海螺,体现了这种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海滨公园海滩上的小美人鱼雕像,有“生”以来第一次踏出国门,目的地是中国上海世博会。这尊小小的铜像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丹麦王国的文化标志,而此次“海的女儿”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寄予了童话之国对爱、善良、牺牲精神的理解和期待。

捷克共和国为上海世博会带来了首都布拉格查理大桥上著名的“幸运”青铜浮雕。据说,亲手触摸这面浮雕,许下的愿望就会得到应验。此次“幸运”落户上海世博会,是捷克人民对上海、对中国、对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祝福。

一场场魅力四射的艺术表演,也宛若上海世博会一席席流动的文化盛宴――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团华丽的演出,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带领人们闯入《一千零一夜》所描绘的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非洲佛得角“赤足歌后”塞莎莉亚・艾芙拉将用她悠扬迷离而又略带感伤的嗓音,拨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心弦;来自日本的艺术家将和中国同行一道,演出两国共同拯救朱?的音乐剧,展示人类团结起来应对当前各种挑战的信心……

“国不分大小贫富,人不分种族肤色,都可以通过世博会向世界自由地展现自我。和谐共生是世博会最珍贵的理念,它反映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同时也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了它的国际性和现实性。”钟燕群说。

自从文化艺术作为与技术产品同等重要的主题被引入1937年巴黎世博会,人们开始对人类创造奇迹背后的文化元素重新加以审视,“对人的探究”逐渐跃升到“对物的关注”之上,世博会由此展露出越来越厚重的人文情怀。

在之后的世博会上,文化艺术活动被不断强化。因为,这是超越时空局限、超越语言障碍,触摸心灵的最佳表达方式,而由此带来的人们相互理解与信任,恰是人类拥有美好未来的基石。

“每个伟大的城市,都有伟大的文化活动。每个有活力的城市,都会有充满活力的国际活动。”来自台湾的上海世博会广场艺术节导演李立亨说,“艺术不是世博会的辅助成分,而是理所当然的主角之一。观众也不仅仅是世博会的观赏者,而是最广泛的参与者。”

在上海世博会184天会期里,仅在世博园区公共场馆竞相吐艳的各类文化演艺活动,总数就超过两万场,其中有一半是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每天将有超过20万人次的观众参与其中。

“文艺演出代表了民族特性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活的展品,是一种不需要语言的大众交流。”罗马尼亚外交部副国务秘书兼参展上海世博会总代表费迪南德・纳吉如是说。

向往和谐共生之境

展现中国文化活力

中国人与世博会结缘很早。在1851年英国伦敦的首届世博会上,商人徐荣村所经营的“荣记湖丝”就曾参展并获得金奖。此后,中国展品在历届世博会上获奖无数。但当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人又在这个舞台上寄予着怎样的梦想?

浦江东岸。湖南馆静卧于世博园繁花翠竹之间,宛若两个首尾相扣的巨型“魔比斯环”。这里呈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共荣――借助虚拟成像技术,遍地溪水潺潺,银鱼嬉戏,观众行走其中,身畔百花齐放,绿草如茵;而怀素的草书、齐白石的画作、莹润的瓷器……一件件实物展品,则让人触摸到五千年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馆前巨型菊花石上的四个大字“桃花源里”,一下子把人带入万物自由、人情融洽的怀想中,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神往的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之境,同样是今天人类对现代生活的共同追求。

这种追求,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无关,与古今中外的界限无关。人类关于文明的梦想,从来都有着共同的主题。

“文化可以超越时空,文化的撞击是心灵的撞击。走进世博会,检阅的是文化的遗产,寻觅的是人类的文明,解读的是历史的智慧,感悟的是艺术的哲理,抒发的是人文的情怀,守望的是精神的家园。”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

巨型“斗拱”设计,让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具有了浓烈的中国色彩。“师法自然”、“以柔克刚”的东方哲学观念,被巧妙地熔铸在建筑之中,在朴拙淡定中呈现出生命的张力。同时,近似传统粮仓的外形,还为世博主题添加了“民以食为天”的生动注脚。在地区馆悠然舒展的烘托映衬下,中国国家馆卓然而起,暗喻了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与“地”的无尽哲思。

艺术化的人生、人生化的艺术,是中国人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在“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这一上海世博会宏大的核心话题下,尤其显得内蕴悠长。

“上海世博会不仅将向世人展示古今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互促,还将使人们感受到文明的力量给现代城市带来的厚重与坚实。世博会不仅应展示中国当代城市的美好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还应集中表达中国社会和谐进步,日新月异的文化根脉,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生活的影响以及文化中最为优秀和精髓的核心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的蕴藏与深厚,博大与宽怀。”将为上海世博会呈现杖头木偶剧《西游记》、皮影戏《三国演义》的项目负责人郭晓男说。

古装高髻的中国美女,茶香四溢的杯盏……“传说中,远古神农氏发现了茶。自然纯清的茶被赋予了超乎自然生长之物的精魂,品茗也渐渐与歌舞、书法、琴棋等比肩,成为集哲学、史学、美学等为一体的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杂技,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活力、最贴近民众的艺术形式。它们是否可以相拥相融?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在同一时空坐标下展示出来,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上海世博会原创舞台秀《CHA》的策划人兼总导演、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李西宁说,“我们希望将传统的中国杂技艺术与西方视觉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用世博会这个国际化的舞台,让传统的中华文化在世界面前焕发出年轻、时尚的生命力。”

“年轻的世博”,正是上海世博会文化活动的主题之一。世博期间,一场充满时尚与活力的“博览广场户外青年音乐会”将亮相上海。“一所名校,代表了一座城市;学生乐团,象征了名校的人文精神。‘世界名校大联欢’的意义,在于将这些青年带来的价值观,传递给城市与青年的未来。”负责此活动的复旦大学团委书记尹冬梅说,他们不仅精选了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芬芳奇葩,也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演绎自己国家的特色曲目。“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语言’,音乐让世博无国界,让文明的交流与传递无国界。当中外学子在钢琴家的伴奏中一起唱响同一首歌曲,当他们被彼此国家的艺术魅力所打动,世博这个集中了人类文明精髓的大舞台,就可以展示大学与城市、青年与世界、文化传承与人类未来的深远关系,给世界各国的青年一个畅想未来,传承文化的舞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上海世博会,汇聚人类文明之梦。

 4月17日,上海世博会文艺演出中,杖头木偶剧《西游记》、皮影戏《三国演义》等中国经典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相极为引人注目。这是木偶剧演员向观众展示剧中“海宝”的造型。本报记者蔡闯摄

世博会吉祥物一览

让生活更美好

□蔡闯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走在世博园中,时刻会感受到参展人员对这一主题的生发,各个场馆极尽奇思妙想,展示人类对未来的向往。

可以说,世博会的发展轨迹几乎概括了人类探索生活的历程。1851年,伦敦世博会展出了630吨的蒸汽机,展现了工业时代科技的魅力;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展出了电动马达,电气时代向人们打开窗口;打字机、电视机、电话等科技产品,都是通过世博会为人所识。然而,从对科技无比崇拜进而无休止的开掘,到突然发现幸福并未与科技的发展、财富的积聚而同比增长,甚至出现了一些用传统思维和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人类终于将探索的目光投向自己。今天,上海世博会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命题呈现给整个世界,并展示出人类破解该命题的最新成果,这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当环保型汽车、智能电网系统、循环水利用设施、可回收场馆等越来越多地进入世博,我们看到的,已不仅是对技术的追求,更是人类对自己心灵的反思。即使是在科技水平较为发达的欧美展馆中,也同样少不了美食、电影和普拉蒂尼、齐达内这样的足球明星。欧盟驻华大使安博先生说,看了欧洲馆,你会更了解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可见,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是人类的共性。

当然,这种追求绝不仅限于世博园中。在世博会184天的过程中,将举行20000多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演艺活动。科学与艺术,是美好生活的一对翅膀。

建设美好生活,更离不开心灵。世博临近,上海的新鲜事越来越多:

虹口区欧阳社区推出小区事务“新闻发言人”。这些“能说、会说、会协调”的“草根发言人”,及时向群众宣讲政策,引导舆论,调解纠纷,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受群众欢迎;

继“奥运人家”享誉世界之后,“世博人家”亮相申城,同样赢得满堂彩。到普通上海人家里共度世博,已成为不少外国人的向往;

上海豫园商城公布200多项便民服务措施,包括向游客免费租借雨伞、开设游客休息场所、手机充电设施等,这些举措在世博后有望延续。

似乎都是一些小事。但正是这样一些小事,让生活更美好。世博,正潜移默化地提升城市品质,把未来的美好生活慢慢展开,如同一幅画卷。

4月16日,北京儿艺大型世博动漫儿童剧《海宝》在上海首演,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视觉盛宴。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