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严防鼠疫

2010-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金振娅 我有话说

专家解疑释惑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的防疫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极易造成疫病流行。汶川地震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不但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而且,次年春季流行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创造了奇迹。此次青海玉

树地震后的防疫,专家认为,虽然有汶川地震防疫的经验,但玉树地震后的防疫,有大震过后防疫的普遍问题,也有特殊问题,这就是要防止鼠疫的发生。

什么是鼠疫

记者:鼠疫是什么样的传染病?

俞东征: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啮齿动物中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不仅通过疫鼠、疫蚤传染人,还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甚至可以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

记者:鼠疫有什么特点?

俞东征:鼠疫被称为人类的头号杀手。虽然现在治疗鼠疫的抗生素很多,也很便宜,例如链霉素。但鼠疫发病最快的从发病到死亡只有4小时。

记者:人感染鼠疫后有什么症状?

俞东征:鼠疫素有“黑死病”之称。人感染鼠疫后的症状,一是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战,全身毒素症状,淋巴结肿大,可有呕吐、腹泻、肝脾肿大及出血表现。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多死于休克及呼吸衰竭。因病死后全身皮肤呈黑紫色,故有“黑色病”之称。若不及时有效治疗,病人多在2―3天内死亡。

记者:请介绍一下鼠疫的研究现状。

俞东征:大家都知道,动物与人类有着根本性区别,突出在于动物不可能主动有就医行为,所以动物流行病学的资料只能依靠流行病学工作者自己去获取。

从一种人兽共患传染性典型的流行模式可以看出,疾病侵入人类之后,是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之前则属于动物流行病学。仅仅依靠目前高度发展的流行病学,并不能解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问题――我们目前的疾病控制,只要一进入动物领域,就处于盲目状态。只有查明了介入流行过程中的每一物种的作用及其生存条件,我们才有可能知道怎样控制某种特定的疾病。

要把传染病控制的重点,放在疾病侵袭人类之前。这就意味着,应当争取在自然界的传染病感染人类之前,首先控制疾病在动物中的流行。

在鼠疫动物流行病学中,人们一直在探求全球变暖会在什么地方造成鼠疫侵袭人类,但至今仍然没有获得成功。这个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主要是――我们无法监测到,在动物间的鼠疫流行停止后,鼠疫菌是否继续存在。

动物流行病学工作初具规模的鼠疫尚且面临这种困难,对禽流感这样研究历史较短的疾病,预测目前更是无从谈起。自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遭受诸如SARS等新发现的致命传染病袭击,可至今仍不能确定果子狸身体中SARS病毒是否是导致该病流行的根本原因,也不确定这种病毒究竟源于何处。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动物流行病学的工作非常薄弱。

据了解,近40年来发现的新传染病,没有一种自动从地球上消失,而总是在数年之后突然再度出现。因此,加强动物流行病学工作,对于能否及时确定疾病控制的主导策略意义重大。

玉树灾区鼠疫防控形势

记者:请介绍一下生活在玉树的旱獭?

俞东征:据了解,玉树地震灾区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旱獭又名土拨鼠,藏语称之为曲娃,属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旱獭为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以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根、茎、叶为食,亦食小动物;喜好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

记者:玉树的鼠疫情况如何?

俞东征:近几年,玉树的动物间鼠疫疫情活跃,每年4月份旱獭将陆续结束冬眠出蛰。目前,我国现有11块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青藏地区较容易发生鼠疫疫情,而且毒性很强,这和当地特定的外环境有关:一是作为历史上多发的疫源地,野外一直存在鼠疫杆菌;二是当地农牧民有剥食喜马拉雅旱獭、喜马拉雅田鼠的习惯,而这两种动物都是主要鼠疫宿主。

青海省以及青藏高原的很多地方都存在着鼠疫,由于面积大,我们的监测点不可能全部布控。因为根据当前的技术,我们还无法实现“灭鼠拔源”,人类还不具备完全消灭鼠类的能力,这是由老鼠这种啮齿动物的三大特征决定的:超强的自我防卫能力、超强的耐受恶劣环境的能力、超强的繁育能力。

记者:玉树地震灾区鼠疫防控形势如何?

俞东征:由于大地震,导致旱獭将会提前出洞,发生鼠疫的危险性增大。加之灾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易发生水质污染,引发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卫生部应急办主任梁万年表示,灾后鼠疫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卫生部门已要求加强当地鼠疫的监测,加强防控。

用科技手段对付鼠疫

记者:如何采用科技手段对付鼠疫?

俞东征:务必要加强对玉树灾区旱獭鼠疫的监测。目前,有些国家已完全放弃了对自然界鼠疫的干预,集中力量发现、隔离与治疗鼠疫病人。然而在我国有特殊情况,鼠疫都发生在人口稀少、医疗条件落后的地区,往往最初受到感染的病人,如不能及时被发现就可能引起流行。因为,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这些人可能搭乘飞机,在潜伏期内到达世界上任何地方。所以,我国不可能以此作为主导策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曾采用大规模杀灭作为鼠疫宿主的啮齿动物的方式控制鼠疫,但这种策略只能停止动物间的鼠疫流行,却不能根除鼠疫的存在。控制鼠疫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彻底改造支持鼠疫存在的生态环境。

鼠疫的宿主与媒介,都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因此,彻底改造支持鼠疫存在的生态环境,目前尚未受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但是,以中国的经济实力,无法在短期内达到欧洲已经达到的状态。

对于这次玉树灾区的严峻的鼠疫防控形式,一定要加强对当地的鼠疫宿主――旱獭的生活习性改变的监测,加强对旱獭中鼠疫的监测,加强对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宣传以及对医务人员鼠疫诊断知识的培训,避免将受灾群众安置在有旱獭栖息的地方。一旦发现动物间鼠疫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鼠疫防控措施。

记者:防控鼠疫类传染病有长远有效措施吗?

俞东征:我国亟须建立完善的动物流行病学体系。目前,我国动物流行病学科尚未建立,我们仅仅有鼠疫的动物流行病学、布氏菌的动物流行病学、乙型脑炎的动物流行病学,但并不存在没有任何定语的其他动物流行病学。

从疫源地到生态系的研究,实际上是建立完整的动物流行病学体系的第一步。人兽共患病可以没有疫源地,但不能没有维系疾病存在的生态系。

建立完整的动物流行病学体系,需要尽可能融入当今最新的科学发展。在21世纪,动物流行病学需要吸取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

中国目前有三支主要力量关注着人兽共患传染病,他们是――人类医学和卫生保健;兽医和兽医卫生;野生动物保护。建立完整的动物流行病学工作体系,需要这三个领域通力合作。而作为医学工作者,应当首先迈出一步,打破领域间的门户界限,为解决其他领域中的问题作出我们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