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所知道的萨马兰奇

2010-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军 我有话说

萨翁走了!这位89岁的西班牙老人将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交付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给13亿中国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句触动中国人心的话――“第2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是北京”!

萨翁坦言,他曾29次访问中国,从中国收获了爱和友谊,也学会了爱与尊重中国人民

。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一届让世界震惊的奥运会,履行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对萨翁“中国情”的最好回报。

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新世纪伊始两次常驻日内瓦。由于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洛桑与日内瓦相距仅65公里,所以经常到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采访,曾多次出席萨马兰奇的新闻发布会。在他担任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以后,也在不同场合见到过出席会议的萨马兰奇。拉丁民族热情奔放,但萨马兰奇给人的印象是做事认真、果断,不苟言笑,虽然个子不高,但说话简短、有力,甚至让一些喜欢提尖刻问题的西方记者都不得不由衷地敬佩。

我与萨马兰奇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之前。是年,正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周年,我萌生了采访萨马兰奇的想法,于是给他的秘书发了一份请求专访的传真。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工作相当忙碌,能否接受采访都是个问题,更何况是单独的专访。没想到的是,我很快就接到了回复,秘书表示萨马兰奇同意给我半个小时,在国际奥委会总部的维迪堡萨马兰奇的办公室进行专访,而且同意使用我的工作语言法语进行采访。

我按约来到维迪堡。维迪堡是一座三层楼古堡,白墙红瓦,四周林木环绕,宁静幽雅,原本是国际奥委会总部,1986年现代化的总部大厦在维迪堡附近建成,维迪堡就成了萨马兰奇的办公地。走上二楼的萨马兰奇办公室,给我的感觉是室内的空间并不宽敞。办公室四周摆满各国政府和个人赠送的纪念品,其中也包括中国国家体委和著名运动员赠送的景泰蓝花瓶。我径直走到他的办公桌前,老人正伏案阅读公文,看上去比平时更显得矮小,而且面带倦容。他微微欠欠身算是打招呼,然后,用他那一贯的“冷酷”神态拿起我发来的问题单开始回答问题。他的法语带有浓重的西班牙语大舌音,我必须非常专注才能听懂。他谈到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谈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改革,谈到了雅典败给亚特兰大的失利原因,也谈到中国回归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和中国运动员在自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和自己访华的经历。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谈话内容我已经记不全,但我还清楚地记得,说到中国和中国运动员时,“冷酷”的萨马兰奇开始露出笑容,语速也明显放慢,似乎在品味其中的快乐。采访已经超过了预定的时间,为了不更多地打扰他,我提议他为本报读者题词,老人欣然同意,取出一张白纸,用英文写道:“致《光明日报》读者:感谢你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和贡献。萨马兰奇,1996年6月。”(见图)记者告辞刚走到门边,只听萨马兰奇在背后喊道:“等等!”我回过身,只见他取出一只专为亚特兰大奥运会设计的,尚未公开发售的斯沃琪手表递给我说,“送给你做纪念。”这只手表我一直戴着,虽然表面已经磨损,表带也几乎断裂,但一见到这块表,老人的音容笑貌顿时浮现在眼前。

后来,萨马兰奇虽然不主持国际奥委会的日常工作,但他依然关注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关注着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圣火境外传递过程中,受到少数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干扰和破坏,萨马兰奇坚定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他说,国际奥委会是由204个不同种族、不同传统、不同社会制度的成员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和平相处,因此奥运会是青春、体育与和平的盛会。不应以任何理由抵制奥运会。他多次表示,选择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十分正确的。中国最近25年来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最大的受益者是人民。中国从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成为一个蒸蒸日上的经济强国。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具有历史意义,其奥运设施如鸟巢、水立方等将载入史册。斯人已去,情谊永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