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爱生命

2010-04-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田鹏颖(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玉树救援考问

两次地震,特别是青海玉树地震的大救援是对“中国精神”的庄严考问。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不仅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增减,更取决于凝聚力的强弱,而无论发生多么严重的经济困难,多么严重的自然灾害,社会主义中国总

能凭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基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精神”的精髓;千锤百炼,百折不挠,把握未来,向上向善,是“中国精神”的导向;豁达包容、勇于担当是“中国精神”的特质。

孙英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生命和尊严高于一切

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洗礼的中国社会日益完善,一个重要的理念也日益成熟:生命和尊严高于一切。灾难的伤痛终会逝去,人性的旗帜必将高高飘扬,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终会成为公共道德天平上最重的砝码。

刘俊海(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

国旗为普通平民而降,一方面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关爱民众、关爱生命的执政理念。全国哀悼活动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民族意志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全国哀悼活动还表明,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更是一个文明大国、人道主义大国。这一举措必将赢得全世界对中华民族的尊重。

张倩红(郑州大学副校长)

哀悼时刻感悟生命

逝者已去,但活着的人必须从伤痛中走出,必须坚强地去承载生命。灾难逼迫我们成熟,珍爱生命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面对逝去的骨肉同胞,我们没有理由软弱,没有理由懈怠,更没有理由虚度。我们每天都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守望生命、回报生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告慰逝者,坦然自我。

鲁雁飞(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民族精神的坚守

玉树地震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巨大磨难和考验下,考验的是人性的坚守、生命的尊严,政府的理念,民族精神的释放,人与人的关爱、互助,来自于灾区之外人们的亿万份爱心,以及我们每一次灾害过程中善待和尽最大可能挽救每一个生命的精神价值。这正是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陈开霖(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告慰逝者抚慰生者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通过悼念寄托哀思,告慰逝者、抚慰生者。逝者安息,生者发愤。哀悼对于幸存的人来说,是一种及时的心理抚慰。我们希望他们早日走出哀伤,恢复生活自信,重建美好家园。任何灾难都无法夺去我们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与勇气。(本报记者集体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