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玉树 专家在行动

2010-04-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温庆生 齐芳 金振娅 我有话说

“专家”,在平日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敬称,但在大震之后的青海玉树,这两个字总是与爱心的温暖、信心的恢复、内心的踏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支活跃在震区的特殊队伍,所到之处,他们以高超的专业技能、深沉的同胞挚爱,在生死线上拼搏,给遭遇重创的灾区带来希望,把一个个生命重新点亮。

白衣使者:与时间赛跑

侯世科 带兵出征的“首席医疗官”

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由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带领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国国家地震灾害救援医疗队携带一流的医疗器械,紧急登上飞往灾区的飞机。

4月15日晚8时许,飞机降落在玉树机场。机场离玉树震中20多公里,且当时余震不断,天黑路滑。此时的侯世科心急如焚,因为他明白,此时的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是救援队,最需要的是医生,作为救援队首席医疗官,早一分到现场就可能多救一个生命。在通讯几乎全部中断的情况下,他果断决定:征用地方车辆,抄小路直奔震中。

“快救人!”第一时间带队赶到的侯世科来不及多说一句话,带领先行医疗小分队跨上废墟。风高夜黑,伸手不见五指。侯世科带头扒掉瓦砾砖石,手指磨破,两腿磕青,但他全然不顾。

凌晨1:30,在玉树结古镇民族学校附近的废墟旁,侯世科听到了一丝微弱的声音,便循声而寻:一名60多岁的老大爷正靠在废墟上,身上压着几根断木。

“赶快救人!”侯世科迅速搬开断木,打开医疗箱立即展开救治。经过检查,这位名叫阿木古拉的老人只是外伤,由于缺乏食物和水,身体显得特别虚弱。侯世科把晚饭时没顾上吃的压缩饼干全部留给了老人。阿木古拉老人感动地连声说:“谢谢解放军!

天刚放亮,侯世科又带领医疗队在结古镇民族广场群众密集处开设了临时医疗点,全力救治受灾群众。而此时的侯世科终因体力不支,眼前一黑晕倒下来。

田耘 两天没合眼的救护队长

我们医院救护队12人15日晚到达玉树机场,刚一落地,因为高原反应,风特别大,我们很快就感到头疼、恶心,但当我们在机场遇到了需要转运的伤员时,职业本能让我们顾不上身体的不适,我们立刻投入到了病人的检查处理工作中去,把自己随身带的食品和饮用水都送给了伤员。

当晚我们来到了震中。玉树灾区的赛马场是当地最大的临时救护点,到处都是帐篷,比我们先期到达的各种救援队已经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我们的救护队队长田耘是骨科大夫,16日晚从玉树赶到格尔木后,田耘带着我们一口气查了70多位伤员,虽然他看着身体不错,但是也经不住高原反应,毕竟格尔木的海拔也达到了2800米,而且为了救治伤员已经连续两天没怎么合眼了。

17日上午,田队长带着我们查房,做了一台手术,紧接着又去开了医院协调会。会刚开完,有一台骨科急诊手术,当时如果不做,病人也不会有生命危险。那时,田队长的身体体征经不住高原反应和过度劳累,鼻子开始出血了。田队长找了一张餐巾纸做成纸球塞在鼻孔里,就进手术室了。这台手术一直做到了晚上11点,将近四个小时。

手术结束后,田队长再也撑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最后倒在椅子上,歇了一会才过来劲!现在,我们还在格尔木坚守,我相信我们定能战胜这场灾难!(口述人:袁晓宁北医三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护师)

他们是特殊的医务人员

高钰琪  第51次上高原的高原病专家

严重的灾情、大量的伤亡,各路救援大军火速赶往玉树。

“行动,赶快行动,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的高原病防治工作,科学施救!”这是51次深入高原,长期致力于高原病防治研究的高钰琪教授首先要做的事。

地震发生时,高钰琪教授正带领第三军医大学“雪域高原行”为军服务分队在新藏高原边防部队开展高原病防治和科学研究。接到命令时,他迅即从新疆喀喇昆仑雪山深处火速赶往灾区。途中,他乘车换机辗转32个小时,未吃一顿饭、未喝一口水,一路风尘赶往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与学校专家组成员会合,顾不上任何休息便投入到抢救伤病员和防治高原病的紧张工作中。

连日来,面对救灾部队和群众高原病发病率不断增多的现状,高钰琪教授不顾身体疲惫,带领专家组成员日夜奋战在防治高原病的第一线,先后救治了120多名高原病患者,深入到救灾部队和地方救援人员中,广泛开展巡诊检查,宣传预防常识,指导科学施救,发放了2000多册《高原病防护手册》、《高原病防护须知》知识挂图,开展相关培训和咨询300多人次,为减少高原病的发生赢得了时间。

赵彤言  为了灾后无大疫的防疫专家

大灾之后防大疫,是地震灾后的重要任务。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赵彤言在接到赴灾区执行卫生防疫任务的命令时,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因为她清楚地知道,灾区是西玛拉雅鼠疫疫源地,也是我国最活跃的鼠疫疫源地。

地震后,玉树县卫生环境恶化相当严重,到处是腐烂的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空气中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怪味,搅得人五脏六腑翻江倒海。

她克服高原缺氧的困难,不顾疲劳在玉树受灾最严重的结古镇走访调查,从农村牧区到城区垃圾场、臭水沟,从受灾群众安置点到救灾部队集结区,认真记录数据,了解诱发各种传染病的潜在危险。

为了保证既不发生疫情,又不造成新的人为污染,赵彤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其他专家根据藏区居民风俗习惯,并针对玉树灾区的自然环境,提出了科学防疫、无害消杀、择机灭虫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在防疫过程中,她和其他专家一起引导灾区卫生防疫部门为群众建立了垃圾场,及时清除各类生活垃圾、污水;引导受灾群众安置点搭建临时厕所,避免人畜粪便随处堆积,污染环境。指导参加抗震救灾的各支防疫队科学开展消杀灭作业,引导他们正确选用对环境无污染的药物。她及时引导群众加强对灾区旱獭密度的监测,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当地群众不接触、不捕杀、不剥食旱獭,以免鼠疫传染人类。

为帮助灾区重建卫生防疫力量,赵彤言和其他专家每天深入到藏民家中和寺庙,为受灾群众宣讲防疫知识,分发防疫药品,配备防疫器材,为玉树县培训了200余名卫生防疫骨干。这些防疫骨干现在已经活跃在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现场。

用心沟通的心理专家们

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二炮兵立即选派心理专家紧急奔赴灾区展开心理服务。在玉树县结古镇灾民救助点,专家们广泛深入各个帐篷,与受灾群众及教师和同学们促膝交流。

灾难过后一些群众因突遭地震袭击,或长时间接触灾难场景而感到惶惑不安,表现出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专家们深入到他们中间,一一有针对性地开展施救工作。一名13岁少女,苏醒后发现亲人没有生还,表现出易怒、淡漠等情绪,专家们咨询其灾前表现后,立即制定出详细治疗方案。

心理专家黄绍兵介绍,心理治疗如同“加油站”,目前最需心理干预的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然后是部队一线救灾官兵。他们正采取各种预防和治疗措施,对灾区群众和救灾官兵以点、面、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群体性支持工作,帮那些需要心理干预治疗的人群尽快调整心态,恢复信心,齐心协力把重建工作做好。

科技支撑抗震救灾

郝兴华  执著于地震研究

郝兴华现任中科院测地所动力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站长,是个“老野外”。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时,从玉树到那曲,沿着通天河这条路,他来回走过不下两遍。连线郝兴华时,他说:“这几天一直在山里转,信号特别不好。这会儿终于到了一个有点信号的地方,我们架完仪器马上又得出发,只能说几句,前面进山肯定没有信号。”

他的话语很朴实,简简单单。“我们这个队一共有四个人,主要是沿着通天河架设地震仪。所里第二批专家队伍本来预计今晚到达玉树,但是因为大雪可能无法按时达到。我们后方还有地震余震趋势分析小组,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抗震救灾作出贡献!”

玉树地震发生后,4月14日晚,中科院测地所就组织有关科研专家开展对玉树地震性质、构造活动、库伦应力变化及其对周边区域地震触发影响的研究,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发震机理和余震性质,分析未来的地震发展趋势,并联合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以玉树地震发震断层为中心,计划沿断层附近的余震密集区布设26套流动地震仪,监测余震发生频率和分析内在规律。同时,监测震后形变,分析地震区域的同震形变、震后余滑情况。

为了灾区通讯畅通的年轻人

我们这个队由上海微系统所和微电子所组成,一共7名同志,平均年龄也就30左右。很多人说:“千言万语或许抵不过一段视频。”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应用自主研发的“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为指挥部门、救援机构、媒体等提供宽带无线网络接入服务,保障通信畅通。网络的畅通对救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灾害评估、救援调度、指挥、决策……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稳定、畅通的网络支持。

很多人问,听说当地的电信网络也通了,你们是不是多此一举?的确,当地电信网络是通了,但是,仅靠基础网络是不能够满足救灾需要的。

为了救灾,现在的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这个时候,有了我们这套系统,可以大大保证信息的畅通。这几天,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大批国内外媒体记者纷纷涌向终端设备所在的帐篷,通过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将新闻稿件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大家都说,这是指挥部里24小时爆满的帐篷。

玉树州海拔3700米,昼夜温差非常大,夜晚最低温度达-15℃,我们队里大部分同志都是第一次进入高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但是,没一个人叫苦叫累,再难受也坚持!灾难面前,众志才能成城,我们必须为抗震救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口述人:郑敏中科院宽带无线应急通信救援队队长)

4月21日,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校长在玉树县结古镇当代村,为1岁半的更松拉毛诊断病情。新华社发(欧阳晨雨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