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里,充满希望

2010-04-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曹继军 我有话说

试运行中的世博园区主要建筑为开幕式做试灯准备。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2002年12月3日,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

感叹道:“今天,世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希望。”

希望源于海纳百川

145年前,如今成为世博会园区的那块地方叫江南制造总局。

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最早的新式工厂,却又不仅仅是一座工厂。它制造机械、发展工业的同时,还附设有语言学校、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用以介绍西方知识、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还翻译了160种千余卷西方近代科技书籍,带动了“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孙逊认为,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上海在接受、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自发地向世界介绍着中国的传统经典;作为一个传统的移民城市,上海还是全国各区域文化交汇之地,各地的资本和充沛的人力资源给了上海发展的能量。他说:“上海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总结,但‘海纳百川’却始终是人们的共识。”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愈发强烈地从上海最细微的地方散发出来。

“Shanghaiismycity!(上海是我的城市!)”说这话的是来自美国的特瑞莎。性格奔放的她是一个有三个男孩的全职太太。虽然是美国人,但她浑身都充满着作为“上海人”的东道主精神。“我要做一名世博会的洋志愿者!”

在上海,“新上海人”的概念已被广为接受,除了本地人,像特瑞莎这样的外国人,还有来自祖国各地的外地人,只要在上海工作、学习,为上海建设作出贡献的,都被囊括在内。“用心爱上海”,“热心建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新上海人共同的心愿。

希望源于改革开放

从1990年开发伊始,浦东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胸襟。

开放,在浦东造就了一连串的“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在中国境内保税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外国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经国家批准注册外高桥保税区;全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上海公司经批准在浦东注册开业,为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上海打开了大门;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上海外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诞生……

钱炜是世博会城市志愿服务站的一位站长。他说,服务站是志愿者服务世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我们既要用心做好世博服务工作,还要把站点建设好,让它成为志愿者们传播文明的‘爱心驿站’。”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会把“上海市民”也当作筹备世博会的重要力量:“上海这座城市以及上海市民都在非常认真地筹备本次世博会,他们一定会让每一位到访者和参观者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于是,世博大幕未启,一项纪录已经刷新:截至4月21日有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上海世博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的一届世博会。

希望源于开拓创新

创新是世博会的核心词汇,也是上海这座古老城市依然生机蓬勃的秘诀。正如孙逊所说:“大到理论思考,小到日常生活服饰装扮,上海的趋新求异性都是十分显著的。”

“这正是上海创新活力的历史渊源。”上海理工大学陈大文教授说。

创新意识在世博会中更是前所未有地展示着――世博园区本身是对江南制造总局原有厂房、建筑的保护再利用;进入园区的一条水上通道是利用了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当人们从水路进入园区时,先看到两岸的近代民族工业遗存,然后是崭新现代的世博园,不知不觉中就触摸了上海城市变迁发展的年轮。

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世博会诞生150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获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认同。作为上海世博会一大创新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第一次赋予全球城市以案例形式参加展会的机会,云集了全球50个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城市案例,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未来指向性的街区。

而另一项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是网上世博会。150多年来,世界博览会一直以实体场馆的方式进行展览展示,而“网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将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将实体世博会的精彩内容永久性地呈现在网上,并营造一个能够进行替代性体验和实时性互动的网络平台,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