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2010-04-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弋振立 我有话说

2010年全球逐步从经济危机的衰退中走出,迈向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的征程。然而,近100年来全球能源消耗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递增,正使全球遭受更加严重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就我国而言,预计在2020年以前,仍将处于依赖高耗能产业推动下的快速城镇化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低碳城镇化密切相关。

低碳城镇化的提出

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5.7%,但与中等收入国家61%、高收入国家78%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预计在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60%,城镇人口达到八九个亿之前,中国都仍将处于一个快速城镇化过程,此后城镇化进程才会进入稳定和缓慢发展阶段。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城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排放量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需求,能源总需求势必快速增加,主要的耗能部门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规模的钢铁、水泥、电力等,主要还是得依赖国内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的代谢量统计表示:城市消耗了全国钢铁的86%,铝材的88%,铜材的92%,水泥的75%,能源的80%;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的90%,二氧化硫占全国的98%,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85%。此外,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更大压力,例如私家轿车的剧增、住宅面积的扩大、家用电器的升级等对中国各大城市交通拥堵、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给中国已经十分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带来更大压力,也将给中国政府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带来更大考验。在这种背景下,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而低碳城镇化将是中国引领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实现绿色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低碳城镇化的内涵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城市化)的内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释。人口学把城镇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所定义的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镇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归纳起来,城镇化包括了农民向市民转化、农村向城市转化、农业向工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背后,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

而低碳经济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组织方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开发和碳减排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指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就是提高能源效率碳生产率。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文明的一次大跨越。

因此,用低碳经济理念来引领城镇化,即低碳城镇化,就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这至少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低碳城市生产方式是低碳城镇化的根本保证,包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新能源等低碳产业的发展、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改造等;低碳城市生活方式是低碳城镇化的具体体现,包括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低碳城市价值观念是低碳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包括政府规定绿色GDP考核体系、城市管理者编制低碳规划和全民实施低碳教育等。

低碳城镇化的途径

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贵阳也积极申请加入气候组织在中国推动的“低碳城市”建设项目,在它们的带动下,中国许多城市都积极开展了低碳经济的各种实践。这些实践至少为我们实现低碳城镇化提供了一些基本方向:

第一,低碳规划。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地,因此,低碳城镇化首先要保证低碳规划先行。规划要明确城乡、城内区域分工,解决工业不集中、居民区和工厂混杂的问题,解决空间格局和社会格局中潜在的巨大浪费环节。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第二,低碳产业。产业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低碳城镇化必需优先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要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加速发展天然气,积极引入核电、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第三,低碳生活。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上,从交通、建筑和消费上实现减排目标。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结构;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包括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公交站台、电子票务、车管专家和公交手机一卡通等多种业务;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交通节能减排技术,倡导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在低碳建筑方面,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

第四,低碳观念。低碳城镇化能否顺利进行,低碳经济能否不沦为口号,归根到底,取决于举国上下能否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价值观。只有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中央政府树立低碳业绩观,地方领导树立低碳执政观,普通百姓树立低碳消费观,才有可能打破现有的制度障碍,构建低碳经济政策保障体系,进而使低碳城镇化顺利进行。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