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逛世博:看馆,看人,看生活

2010-04-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余传诗 王斯敏 邢宇皓 蔡闯 我有话说

春雨如酥,上海世博进入试运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世博园中展现理想,谋求和谐,绽放笑容。

正如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所说,随着世博会展示重心由展品和技术向理念和文化的转移,世博已形成以关注内容、解决问题为宗旨的主题演绎体系。在这里,展馆、人员、活动,表现的方式与侧重虽

然不同,但核心却只有一个:让生活更多梦想,让梦想走进生活。

看展馆:畅想和谐城市

“俯瞰欧盟馆,你会发现它像一个巨大的脑细胞。”欧盟驻华大使安博先生自豪地介绍:“它向你表明了主题――智能欧洲”。

欧盟馆的两个入口形成细胞分叉的形状,有效地分导出入人流,使每小时5000人的参观量不致拥挤。而且,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我们已经做好了回收的打算。”安博说。

世博会国家馆区犹如一个百花园,各国发展程度和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对城市化课题关注点及解决方案的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在众多展馆的外形和材料选择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德国馆以“和谐城市”作为主题,该馆的每个几何体单个看来都缺乏平衡感,但“四合一”之后,就形成了稳固的平衡状态。设计人员说,失衡的几何体暗喻城市是发展与危机并存的矛盾体,有时城市会“失去平衡”,但在“融合”和“连接”中,城市又能够找到“平衡”。

挪威馆内作为承重支柱的15棵“大树”取材于挪威的松树,在制造过程中采用了世界领先的胶合技术。森林是挪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早在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挪威首次引入胶合木这一建材理念。此后胶合技术又用于1994年挪威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用于首都奥斯陆机场建设。

以“童话世界”为主题的丹麦国家馆是一个环形建筑,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参观者可以骑着自行车游览整个丹麦馆。丹麦馆展现了丹麦城市建设以“自行车”为本位的理念和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方式。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更多关注的是平等和消除城市鸿沟问题。委内瑞拉馆的外形从平面结构看像一个“8”字,表达城市是没有边界的,道路是无限延伸的,寓意现代城市发展更要关注徘徊于城市边缘的人,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沙特阿拉伯的“月亮船”融合了沙漠、绿洲、海洋的元素,其主题是“生命的活力”。

阿联酋馆像一座天然的沙丘,展示沙漠中兴建的“马斯达城”。这是一座不使用一滴石油,且碳排放为零的城市,以此畅想未来城市的环保生活。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在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中,人、城市、环境一直在互动发展,城市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成就。到本世纪和上世纪之交,城市发展的主题词成了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自觉追求。

看创新:勾画“低碳未来”

一辆辆新能源汽车,缓缓驰行在世博园。超级电容大巴、纯电动越江巴士、电瓶车载着参观者穿越浦江,穿梭园区,兑现了世博园区内交通“零排放”的绿色承诺。同一时间,在浦西园区汽车馆里,两款概念车“叶子”、“EN-V”在LED大屏幕上生动呈现,凝聚了人们对汽车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的不懈追求。

自120余年前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以来,汽车由梦想变为现实,也带来了空气污染等城市弊病。今天,人类借助日益提升的科技水平,将其纳入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景。

“可以说,每一次世博会既是对当代人类科技最新成果的检阅,也为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某些前瞻的视角。”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如是评价。走进世博,欣赏的不仅是一场“万国建筑”的盛宴,更能领略全人类创新之光的灿烂绽放。

印孚瑟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纳拉亚纳・穆尔蒂对上海世博会的引导作用寄予厚望。“现在是科技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更全球化、更美好未来的时候了。”上海世博会上,“科技助推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充分展现。

走进刚刚掀开面纱的世博会中国馆。在“低碳未来”展区,硕大的“地球”显示屏上,冰川崩裂、岛国淹没、北极熊灭绝……种种因生态恶化引起的惨剧令人警醒,而风能、海藻生物燃料、光能三种新能源的利用则昭示着人类走向幸福的必由之路。据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任万季飞介绍,这个展区的设置,旨在展现中国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努力,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

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世博轴,如六朵绽放的莲花,借助一层高新材料制成的透明膜,这些“花儿”成了提供清洁能源的使者,既为地下空间采集阳光,又为园内清洁收集雨水;

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覆盖于世博中心楼顶之上,使其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加之自然采光、遮阳系统、低温送风系统、冰蓄冷系统的节能实践,使其赢得了“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之美誉;

静卧于浦江西岸的“太空家园馆”,奇幻灯光映亮了可回收再利用的纤维织物幕墙,馆内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巧妙应用,展现出一幅绿色、安全、智能化的未来家园胜景;

一幢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沪上“生态之家”被真实“复制”到了世博园区。六成再生建材、十项生态技术、远程控制设备,使这座4层小楼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鲜活诠释……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应成为之前一切进步的自然延伸,将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文化价值观与创新的解决手段结合起来,唯其如此,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各种需要。我们希望,2010年上海世博会能够为世界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指明方向。”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说。

既展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更汇聚营造美好城市的世界范例,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一项创举。为了探寻一条城市发展的共性道路,上海世博会开创性地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在这里,既有巴西圣保罗的“清洁城市法案”、马德里的“竹屋和生态气候树”、韩国的“清溪川拯救行动”、巴黎的“植物墙建筑”,又有中国成都的“活水公园”、苏州的“古城保护与更新”、澳门百年当铺“德成按”的重生、香港的“智能卡、智能城市、智能生活”……从全世界遴选出的59座城市,带着各自对城市发展的开放式解答,共聚上海,勾画未来。

看生活:世博“永不落幕”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表示:预计全世界将有7000万游客来参观世博会,但通过网络了解上海世博会的人们会大大超过7000万,上海将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其实,“永不落幕的世博会”不仅仅存在于互联网上。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世博会不仅仅开在世博园区内。我们既要注重世博园区的建设,也要注重园区内外的协调,把整个上海乃至周边地区看作是一个大世博园区。世博园区展现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发展成就的缩影,而不是虚幻的另一个世界。在世博园区内看到的和在世博园区外看到的都应该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而不是两个天地。我们要把办世博看作是一个不断在发展中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抓紧机会多学习、多观察别人的长处。

在世博浦东园区后滩广场,一座以“科技、沟通、能源、环保、健康、建筑、生活”为主题的“七色花”创新体验馆和100项创新互动模型正等待着青少年。由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玻璃鲸鱼馆”设计运营团队主创的“全球青年创新之旅”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全世界乐于创新的年轻人提供交流平台。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在行进中充电的电动车,在出现裂缝时自我“痊愈”的混凝土,最先进的激光技术和机器人。项目制作人康约翰先生表示,上海世博会闭幕后,人们仍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项目的最新进展,为年轻人提供一个让“思想跳舞”的舞台。

体验、交流、参与,特别是让青少年参与,让世博成果不受时空限制而延续,是近年来世博会的一大特色。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上演了250场节目,演员总数8万多人;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演出了500场国家级的表演,延续的表演有25000多场;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各类文艺演出超过了3万场;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各类演出超过了15000场。这其中巡游类、体验类文化活动比例不断上升,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996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郑重宣告:“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上海世博会展示着人类探索这一目标的不懈努力和快乐体验。就像一辆崭新的“概念车”,尽管不会将每个细节都驶上街道,但它的方向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大学生排演世博话剧日前,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积极为世博会排演话剧节目。

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