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团结之花在玉树绽放

2010-0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蔺玉红 张玉玲 何平 我有话说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遭受如此多的磨难;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再次见证了中国各民族在危难时刻,心连心、手拉手、肩并肩,团结向前的伟大力量!

最危急的时刻,我们心连心共克时艰

几秒钟的地动山摇,同胞的安危牵挂着各族儿女的心――

大地震撼,玉树结古镇瞬间变成一片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呼唤。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万军人们星夜驰援赶来了。

回族同胞、总后青藏兵站部22医院医疗一组组长白建伟随医疗队从格尔木坐大卡车赶赴玉树。他说,青藏线上的路像“搓板”,光轮胎就爆了40多条,走了30多个小时,16日一早到了玉树便开始救援。

在结古镇西杭村,武警交通部队一支队二大队教导员董林和官兵们徒手在倒塌的房屋上挖出一条通道,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十多次冒死爬进废墟,将藏族同胞丹增救出。丹增的妻子央金感激地说:“要不是你们,丹增的命就没了。”

和丹增一样,还有1584名群众被部队官兵们从废墟下救出,近2万名伤员得到了1249名军医的精心救治。二炮驻青某部军医陶硕带着一包银针,走村入户,为地震中受伤的藏族群众扎针解痛,被藏民们尊称为“神针”。

玉树,在这个树贵如玉的雪域高原,这些天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最大的牵挂:

北京急救中心的108名医生,随同25辆急救车日夜兼程赶到玉树,转运伤病员。

唐山的农民志愿者宋志永带着他的小分队一路风尘赶来了。“玉树人民遭灾了,我很难过。作为唐山人,我感同身受。我们为结古镇受灾群众清理了一条街的门市,光现金就挖出28万多元。”

汶川地震重灾区茂县的6位羌族同胞每人凑了3000元,租了一辆大货车,带着村民捐赠的帐篷、彩条布、棉衣棉被和食物向玉树灾区驶来。

生物学家赵彤言赶来了。白天,她克服高原缺氧的困难,走访调查;晚上,她在帐篷里打着手电连夜撰写《加强灾区鼠疫防控》等十多份建议。

一想起遇难的玉树同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前外长李肇星就满含泪水。他动情地对记者说:“我们与玉树灾区人民心连心,每当我们的国家遇到灾难时,团结就是力量。”

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手拉手共建家园

在过去的11天里,我们经历了生离死别,也有太多太多的感动――

听过很多遍《太阳和月亮》,但这次听是在玉树州红旗小学震后的校园里。在已成危房的教学楼和震后建成的办公室板房中的空地上,20多位教师站成两排高举酒杯,以水代酒,用高亢的歌声表达着1000多名藏、汉、回族师生心中的感激。“在大灾面前,更能显现民族之间的真情。”玉树州红旗小学校长傅文才对记者说。

兰州军区“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的50多名战士赶到了玉树隆宝镇希望小学,猛烈的暴风雪一次次刮倒刚搭好的帐篷,战士们便用身体死死地压住。藏族同胞见状流着热泪,伸出大拇指。“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我知道,那是藏族同胞在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该部政委罗军说。

某部炮兵团在为灾区群众提供饮食时,发现少数民族群众不习惯吃馒头、稀饭和面条。了解这一情况后,军需部门特意学习了民族餐的制作方法,为藏族群众端出了热腾腾的藏包、奶茶和八宝饭。

玉树方圆虽小,却盛满了全国人民的关切和爱心。玉树天空虽远,却传递着各族同胞的坚强和感恩。

大灾面前,藏族同胞的自强自救让一位62岁的汉族同胞、来自上海的志愿者感慨不已。他告诉记者:“藏族同胞、玉树县委常委、副县长、玉树县抗震救灾副总指挥艾尼阿更指挥抗震救灾,三四天没睡觉,甚至连吃饭都没时间,自地震后就没回过家,真了不起!”

武警总医院医疗队队长侯世科,地震后一直在玉树州体育场救助伤员,他深有感触地说:“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藏族百姓,感觉到藏族同胞特别纯朴。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你把心掏给他,他也会把心掏给你。”

侯世科记得,地震后的头几天,由于有大量的伤员需要救治,每天忙到很晚,只能吃干粮、喝冰冷的矿泉水。有一位叫才仁代吉的藏族老阿妈,从废墟上捡来柴火,一边摇着转经筒,一边烧开水,她总是把第一壶热水让小孙子送给医疗队。他说:“这种温暖,我会记一辈子。”

最需要的日子,我们肩并肩团结向前

我知道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高原上有种普通的野花叫格桑花,它代表幸福吉祥,是藏族人民心中最美丽的花。禅古寺活佛洛卓尼玛仁波切对记者说:“格桑花看上去弱不禁风,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玉树虽然地震了,房子塌了,但我们不哭,我们知道有党和政府、全国各族人民在支持我们,我们相信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虽然昔日圣美的村镇变成了废墟,但民族团结之花却因灾难更加绚烂地绽放。

普布才仁是位坚强的藏族汉子,这位玉树州民族中学教师深情地回忆说:“灾难的突然降临,让我们顿时感到渺茫无助,可是当一辆辆救灾物资车如长龙一般驶到灾区,一个个志愿者的身影穿梭于废墟瓦砾,一个个生命被救起,一个个企业因牵挂而加班,我们感到并不孤单,因为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帅气的小伙子嘎玛旦周则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坚强。这位玉树州民族中学的高三学生,地震后主动去当志愿者,给不懂汉语的藏民当翻译。4月23日复课那天,嘎玛旦周拿到了教育部援助的新书包,他兴奋地发现,里面文具、餐具、洗漱用具一应俱全,那一刻,他笑得那么纯真,“政府对我们好得很。”

“玉树在1900年有过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那时没有得到现在这样的帮助。”玉树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来西说,“有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就有了恢复家园的信心,有了建设好新家园的决心。”

在每个灾区群众安置点,祈福的酥油灯闪闪长明,喇嘛的诵经声肃穆而辽远。

为抢救藏族同胞心中最神圣的佛像,武警某部官兵们小心翼翼地在禅古寺的废墟中把一件件文物抢救出来,磨坏了600多双手套,磨破了200多只手。

“有了这些佛像和佛经,禅古寺的根就留住了。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站起来,格桑花也会在祖国的花园中生生不息。”活佛洛卓尼玛仁波切坚定地说。

正如李肇星在为玉树地震受灾同胞所作的那首诗《人民万岁祖国唯一》中写的那样:独一无二的是祖国,坚不可摧的是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本报玉树结古镇4月25日电)

武警总医院医疗队撤离灾区前,队长侯世科将藏族老阿妈留给医疗队的暖水瓶,托老阿妈孙子所在班级班主任青梅永藏老师转交,并送给老阿妈一条电热毯。 本报记者高腾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