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博 人类不朽的印迹

2010-04-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引言

世人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随着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历史已经走过了160年。我们细翻这160年的世博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世博的历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世界发展史。1851年,大英帝国挟“工业革命”之威风,坚船利炮轰出一个“日不落帝

国”,米字旗在全球飘扬。1876年,为了庆祝美国独立100年,正在“新世界”轰然崛起的美利坚举办了费城世博会,这届世博会给世人最深的印象是千百台轰鸣的机器。1889年,不甘示弱的法兰西人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世博会上建起高达300米的埃菲尔大铁塔,至今仍是现代巴黎的标志。1970年,由西方白种人独玩的世博会来到亚洲,日本举办大阪世博会。在长达180余天的举办期里,30%的日本人涌入世博会,日本人认为,如果不去参观世博会就感到落伍了。而此时正是日本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时代。

比利时

办世博获益最多的国家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何农

比利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热衷于组织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国家,也是当代史上从举办世博会中受益最多的国家。通过多次举办世界博览会,比利时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改善,比利时的国内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比利时也为世博会作出了贡献。

自19世纪中叶起,比利时便举办了多次各种规模的世博会。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897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05年列日世博会、1910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13年根特世博会、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年列日世博会。1958年4月17日至10月19日,布鲁塞尔举办了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次世博会。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国家和苏联重建了被战争摧毁了的经济,寒冷的政治气候也稍微变暖,举办新一届世博会的想法重新成为话题。在希望和平进步的氛围中,比利时率先以恢复举办世博会为由头,打破世界的沉寂和凝重。作为管理世博会的国际组织,国际展览局备感欣喜,因为距离上一次世界博览会已经过了太久。世博会的场地选在距布鲁塞尔城外7公里的风景如画的一处公园,占地面积为200公顷,展区划分为4个部分:比利时主办国部分、比属刚果部分、外国参展国部分和国际组织部分。世博会场地共建造了约200座不同建筑,共有3条街道,6个广场,150座房子,50个有歌舞助兴的餐馆,5个剧院,3个池塘和7个花园。为了能方便游客观赏宏大的地域空间,主办者设计了高架缆车和快速机动车,还有在专用车道上来回奔跑的运客小火车。

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标志性建筑――原子球。1955年组委会在征集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物时,一致选中了工程师沃特金设计的原子球建筑方案。因为,这个设计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创意形式都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热点。

原子球的建筑形状为9个巨大内空的金属球体,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各球之间由26米长,直径3米的空心钢管连接。圆球与连接圆球的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原子球中间有一部当时欧洲最高速的电梯。仅23秒便可把22人送到92米的顶层圆球。顶层圆球专供游客观赏风景,四周有六面有机玻璃的大窗,并设有多架望远镜,250人可以同时从高处鸟瞰布鲁塞尔的优美景色。

1958年的世博会与历史上其他世博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各参展国的展示都强调了现代特色的表现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在展馆设计、展示布置和展品选择上,都突出科学技术与思想理念的演绎,这与过去的世博会有了很大的区别,同时也为以后的世博会提供了典范。由于是二战后第一次世博会,各国对参展非常重视,竭尽全力在这个创意舞台上争奇斗艳,各国设计建造的展馆建筑千姿百态,令人目眩。对于游客来说,五花八门的展示,更是令人兴奋。博览会的辉煌和丰富,几乎使以往的所有世博会都黯然失色。

 (下图为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原子球)

巴黎

与世博会的不解之缘

本报驻巴黎记者姚立

表现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绘画。埃菲尔铁塔就是为该届世博会而建造的。

提起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世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那么,埃菲尔铁塔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性建筑。100多年来,这个钢筋铸成的“铁娘子”屹立在巴黎塞纳河畔,以其骄人的雄姿吸引着八方世界游客,引得多少人流连忘返,成为巴黎及法国的骄傲。而这个传世之作,就是为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世博会专门设计、建造的。

翻开巴黎的历史,可以说世博会与其发展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855年首次举办世博会开始,到1937年最后一次,巴黎市在82年的时间里先后举办了6次综合类世博会,给巴黎乃至世界留下了众多的标记性建筑,成为推动巴黎城市建设的重要契机。漫步塞纳河畔,与世博会相关的建筑比比皆是。如今经年举办各种展览的大小宫、雄伟华丽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尤其是巴黎四通八达的地铁等,无不是借世博会的春风建筑而成。巴黎的塞纳河畔风景所以闻名遐迩,除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之外,与历届世博会的不断打造紧密相关。

1878年的世博会举办之时,恰逢巴黎准备庆祝第三共和国成立三周年纪念。于是,市政部门决定将塞纳河地区的开发与世博会有机结合起来,借世博会的东风进一步将塞纳河两岸打造成世博会的重要轴线。这个指导思想在1889年的世博会上再次得到肯定与发扬,埃菲尔铁塔就是在这次世博会上作为标记性建筑永久留在了塞纳河畔,成为现代法兰西的经典之作。以后的历届世博会都为这个轴线地带的景观增色不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世之作。

世博会留给巴黎以及后人的记忆太多了。就在1855年的首次巴黎世博会上,混凝土及钢铝制品和橡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变;1878年的世博会上,人们首次看到了美国贝尔发明的电话,从此,人类的通讯工具开始了由电报转向电话的全新革命时代,电话从此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等划时代的发明也是在巴黎亮相;而1900年的世博会上,参观者又惊喜地看到了法国人发明的“圆景电影”,使后人在观看影视节目时又多了一种新的选择与娱乐。

当然,让巴黎人备感骄傲的,无疑要数被亿万游客趋之若鹜的埃菲尔铁塔了。1889年,恰逢法国大革命百年纪念,法国政府决定在当年举办的世博会上留下一个永久性的建筑、世界最高的大铁塔。而担任这项设计任务的就是法国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从1887年1月到1889年3月,经过数百名工人的日夜奋战,这个总重7000顿、高达300米的建筑终于完工,并在世博会期间向世人完整露出了“云中牧女”的钢铁形象。这个钢筋组成的庞然大物象征了人类在工业革命中迸发出来的巨大威力,在人类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毫不夸张地说,世博会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而巴黎以及塞纳河畔在这不断出现的奇迹中被打造得更加雍容华贵,成为世界公认的旅游胜地,给法国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1928年,巴黎更是与世博会结下了永久姻缘。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即世博会的组织机构落户巴黎,31个国家的代表签订了《国际展览公约》,世博会进入更加有组织的运行阶段。可以相信,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一定可以为祖国的“东方明珠”增添新的绚丽色彩。

汉诺威

世博会给人类的思考

本报驻柏林记者王怀成

2000年6月1日至10月30日,德国在汉诺威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是自1851年首届世博会举办以来,世博会首次在德国举行。

可是,1990年汉诺威决定申办世博会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担心这个国际盛会让这个只有50万人口的小城失去平静,加剧当地住房紧张。市政府在压力之下,不得不举行市民公投。1990年6月12日,汉诺威人以51.5%的微弱优势决定申办世博会。6月14日,国际展览局在巴黎决定2000年世博会举办城市,汉诺威以超过竞争对手加拿大多伦多一票优势获胜。当时柏林墙已倒,德国统一在即。当时的民主德国行使了它最后一次投票权,把票投给了汉诺威。

回想起当年汉诺威世博会举办的情景,汉诺威世博会博物馆新闻负责人维勒感慨万千。他对本报记者说,实际上我们很多人是在世博会结束的那一刹那才真正体会到世博会的美好和价值。那次世博会举办了153天,结束的那一天,很多人流下了热泪。维勒说,他当年在工作之余来世博会参观了28次,“但还是太少了,全世界各国都到这里展示自己,人的一生中很少有这么好的机会。”他说,有人参观后一发不可收拾,参观了100多次,让他羡慕。

维勒说,世博会第一次在德国举行,大多数人对世博会并不很了解。回过头看,当时对世博会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最初预计会有4000万参观者,但实际仅为1800万人。1800万实际上对于汉诺威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组织方最初对于没有出现设想中参观者涌入展区的场面感到意外,于是在开展不久,就辞退了数千名参与维持秩序的人员。展区内的饮食等服务商业由于担心收不回成本,就疯狂涨价,被媒体批评“贵”字当头。后来虽然组织方纠正了错误,但媒体已经对此没有兴趣。维勒说,是第一批观众参观后都感觉很好,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中,汉诺威世博会才真正热闹了起来。

汉诺威世博会有155个正式参展国,美国由于在最后一刻因为找不到赞助放弃参展。共有70位国家元首,57位政府首脑,400多位部长,25000位国内外正式代表团成员,4万多名艺术家到会,这些都创下了世博会新的纪录。

汉诺威世博会开辟了一条新路,希望所有参展国能在“人―自然―技术”这一共同的主题下参展。要求展览通过各种方式回答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德国在申办报告中就强调说,只有全球把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视为其共同任务时,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所以,世博会应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让全世界的人更多地相互了解。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德国从发展援助资金中拿出1亿欧元,帮助那些经济上无力参加世博展的国家参展,让其参与全球问题的讨论。鉴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汉诺威世博会首次邀请联合国、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展览。

为了更好地展示人类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汉诺威世博会首次引入了主题馆的做法。10个大型主题馆从不同角度力求启发人们去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为此,汉诺威世博会还举办了十场“全球对话”讨论,全球几十家著名智库参与策划,主题从世界资源,到全球责任到文化发展,邀请了世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等“聪明的脑袋”参与对话,每次对话三天。

据维勒介绍,汉诺威世博会今天仍有一些场馆保留了下来,它们是在展会结束后被开发商购买下来的。按照原先设计,展区只有30%的面积为新建地,其余是用汉诺威博览会现有的建筑。按规定,展会结束后,如果没有开发商购买,参展国必须将场馆拆除。汉诺威世博会虽然没有留下地标性建筑,但其留下的场馆利用率高达85%。法国馆现在成为宝马汽车销售点,德国馆上层成为大学教室,下层成为企业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中国馆里也有一些公司安家,芬兰馆的良好办公条件受到许多企业青睐。但也有成问题的,当年风光一时的荷兰馆由于开放式的设计不适合再利用,现在已经成为展区内的“危房”。波兰馆被一泰国商人购买,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至今仍被当地政府告上法庭。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吉祥物――Twipsy

美国

举办世博最多的国家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徐启生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后,美国在世博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举办世博会的常客。美国曾先后举办了14次世博会,是世界各国举办次数最多的国家。然而在1984年举办“新奥尔良世博会”后,美国已有整整26年未举办过世博会,并在2001年4月10日宣布退出管理举办世博会的《国际展览公约》,美国与世博会相伴随形的历史有可能戛然而止。

展示时代潮流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各参展国不惜耗费巨资,借助世博会的平台,不仅把自己的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以及新产品等献给世人,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各自国力的展示。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从西半球巍然崛起,成为地球上最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国度。美国每办一届世博会都给历史留下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

1853年,美国纽约举办了其第一次世博会。这届展会最吸引人的是美国人发明的自动楼梯。虽然这种自动楼梯还不能称为电梯,因为它是由蒸汽机提供动力的。但在此后,这种自动楼梯就远销世界各国,为建造与使用摩天大楼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它的出现改变了建筑的高度,改变了城市的风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似乎成为一场“美国秀”。美国展品占据了大部分的展览面积。在此届世博会上,美国总统格兰特与巴西国王佩德罗二世还启动了总动力源为600吨的“柯立斯蒸汽机”,其功率达到12000千瓦。这是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蒸汽机。蒸汽机启动之后,展馆内的千百台机械齐声轰鸣,展厅微微振动,人们感受到了现代工业的震撼。

1915年,世博会在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举行。在其中的一个展馆里展示了福特公司的一条真实的汽车生产线,每10分钟即有一辆汽车下线。整个展出期间,这条生产线共生产了4400辆汽车,标志着全球“汽车时代”的到来。

为纪念建国150周年,费城在1926年再次举办了一届世博会。这届世博会被定义为“展示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艺术、科学、工业和商贸方面的进步”,展示人类关于空气、土壤、矿物、森林和海洋产品的研发成果。

纽约在1939年第二次举办世博会。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建设明天的世界”,通过众多新发明和新技术得以演绎,将磁带录音机、电视摄像机、尼龙、塑料制品等新产品展示于世人。

1962年的“西雅图世博会”的“科幻世界”展区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当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建成了载人航天器中心,用于设计登月的阿波罗飞船、训练航天员和控制载人飞行。由此预示着“太空时代的人类”的到来。

开启了主题意识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首次为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称之“一个世纪的进步”。这是世博会有史以来的创举,此后历届世博会均有一个主题。如1937年的法国“巴黎世博会”的主题是“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是“科学、文明和人性”。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年的世博会在美国小城斯波坎举行。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无污染的进步”。各参展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诠释。流水、森林、废电器……都成为世博会上的展品,它提醒人们关注环保的重要性,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于是,第一个世界环境日在斯波坎诞生。

1982年的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选择了影响深远的主题“能源:世界的原动力”。这一主题是世界经历严重能源危机的反映。能源问题开始为国际社会所重视。人们开始认真地探讨能源生产、利用、开发和管理的新途径。

美国政府“不出钱”

1871年3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举办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议案,成立了“美国独立百年展委员会”,负责筹办世博会事务。同时,该议案明确规定,美国联邦政府对世博会及其此类事务所产生的费用不负有责任。这是美国政府对于世博会资金筹措问题最早、最明确的规定:承办美国世博会的费用都由组织者从民间集资来完成。这已成美国世博会的主办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没钱”无法办世博会。那么,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资金又从哪里来呢?美国国会1872年6月1日通过议案,成立“百年纪念展融资部”专门负责筹集和使用资金,并且授权融资部发售股票和纪念章。于是,融资部开始发行总值不超过1000万美元债券,每份10美元。发售3个月,最终获得资金250万美元。另外,融资部出售美国独立百年纪念章、小礼品等,最终获得5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联邦政府“不出钱”,但费城市及其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分别拨款150万与100万美元直接用于世博会。

由于资金问题,美国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是一波多折。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美国企业亏损严重,自保都困难,更谈不上捐钱出来资助美国参加世博会。一时参展需要的6500万美元的资金难以筹集。最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亲自发函给上海的美国商会和众多美中行会,要求他们为美国馆提供资金及物质上的帮助,戴尔、百事等企业答应赞助美国馆。最终才使美国馆落成“上海世博会”。

在此还需一提的是,在美国主办的后来几届世博会中,由于组织者过于偏向商业化,导致世博会开始亏损。1984年美国举办了“新奥尔良世博会”,结果却因财务失败而提前一个月宣布破产。这是历史上唯一一届被宣布破产的世博会,也是美国至今最后一次主办世博会。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太空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