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喜欢创新的农民工

2010-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秋丽 特约记者李志臣 我有话说

22岁,他参与设计研发的国内首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改写了国内轮胎模具手工加工的历史。23岁,他试验成功的电火花防弧电路,破解了国内电火花机床烧结难题,促成了第一代电气柜的诞生。27岁,他被授予“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称号;32岁,他成为山东省劳动模范;33岁,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创造这一奇迹的却是一名一线

产业工人,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是一位今年只有34岁的初中文化农民工。

他就是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火花科研小组组长王钦峰。4月26日,当记者联系上王钦峰时,他已赶赴北京,以“全国劳模”的身份再次受奖。

1992年,初中毕业的王钦峰来到高密呼家庄镇汽车配件厂(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打工。工作中,他渐渐爱上了机械行业,从此,他就成了各个机床师傅们的“小尾巴”。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铣床、磨床、刨床等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生产中熟练操作,成为厂里各个车间都喜欢的“多面手”。

1997年,公司跟青岛客户签了一份生产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合同,而客户只给了一份机床平面示意图,要生产必须有专业的设计图纸,而当时公司内没有机械设计人才,公司想到了王钦峰。经过七天七夜的“连续作战”,他终于完成200张设计图纸的初稿,这相当于一个熟练工程师一个月的工作量,为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的研发成功奠定了基础。

刻苦学习、善于钻研不仅使王钦峰在知识上储备了能量,更为他参与一系列技术革新打开了一扇扇机遇之门。

1996年公司签下一笔柴油机曲轴端盖的加工合同。王钦峰和同事们一起经过仔细研究试验,制作了一套组合刀具,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也发生了质的改观。最后人均加工量达到了40多个,最多达到了52个,在设备不如同行的情况下,超过了同行业最高值10多个。王钦峰本人更是创造出了一个月加工1450件、合格率达99.9%的纪录。

多年来,王钦峰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先后进行了40多项工艺革新,设计了十几种专用器具,获得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国家专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