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与人文关怀的理性之光

2010-04-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日前颁布,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胜过以往各届。这项由省政府颁发的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奖,是浙江省检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促进学术繁荣的有效载体。

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关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兴旺发达,于1985年创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

届设奖60项。自2005年第十三届评奖始,奖项规模有了扩充,分设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性研究”三大类。增加了“突出学术贡献奖”,用于奖励改革开放以来至应届评奖六年前,省内学者撰写的被实践证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被学术界公认的社科优秀成果。至本届评奖结束,三届共评出获奖成果530项。

浙江省社联的组织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与繁盛。招标课题、委托课题、专项课题等项目的推出,拓展了研究范围,更好地实现成果的学以致用;组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出新的研究平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更为深入发掘和整理浙江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支持。在这样一个有载体、有项目、不断激励的环境中,全省人文社科学者的科研热情空前高涨,承接的国家课题和省级课题中优秀成果迭出,为两年一届的省哲学社科评奖打下了厚重的基础。

2009年度第十五届评奖,较之往届申报数量更多,质量提升,共接收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各类成果申报905项,其中,基础类488项,应用理论与对策类346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类65项,突出学术贡献奖6项。

经过三轮评审(外审、小组和大组评审),最终评出优秀成果奖206项:基础理论研究类115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61项;应用理论与对策咨询类7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1项,优秀奖2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类1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2项;突出学术贡献奖2项。

获奖者中数十年孜孜以求的老专家占据相当席位,亦不乏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共有39位中青年学者获得了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和27项三等奖。获奖成果在总体上反映了浙江学术发展的鲜明特色:学者们身在浙江,从浙江看全国看世界,亦以全球视野审视浙江,将浙江经验、浙江学术与国际接轨:既有理论探索的积累与深化,又标示求学问道的与时俱进,发现新问题、开辟新天地;基础研究与对策应用比翼齐飞,基础成果厚重精深,应用课题切题适用。传统优势学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策应用成果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转化为决策思路及相关政策,以其探索性和超前性,受到国内各级决策层的关注。这些特色具体展现为六大亮点。

一、立体解读浙江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浙江经济自农业社会跃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这一奇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被称为浙江模式、浙江现象或浙江经验。得天独厚的浙江学者始终跟踪着“浙江经验”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推出阶段性成果。获奖成果中,“浙江经验”被多角度、立体化解读,认识深化,总结出了一些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上的成果。

荣获突出贡献奖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是史晋川教授主持完成的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的终结成果。该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制度变迁的研究框架。以资源在产业部门和不同空间的流动与优化配置立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资源配置的主体和资源配置的方式上着眼,研究区域制度变迁中的民营化和市场化;将“温州模式”理论概括为“民营化和市场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以之剖析区域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内在机理。“温州模式”的定性对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理论界与媒体广泛转引、评价,并得到中央高层的关注。

一等奖著作《义乌模式》,是浙江省特级专家陆立军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历时16年的义乌研究“三部曲”的终结篇,之前的《市场义乌》、《义乌商圈》均得到好评。该书对义乌的研究从小商品市场、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等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层面,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在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内在动力及成功经验。本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曾被浙江省委、省政府等领导所采纳,调研报告《“义乌商圈”:形成机理、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于2006年2月获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批示:“陆立军教授对义乌经验进行了长期研究,所提建议很有参考价值。”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5月在全省推广“义乌经验”。

杨建华研究员的一等奖成果《社会化小生产――浙江现代化的内生逻辑》,从社会学视角解读浙江经验。该书详述30年来浙江现代化演进的历史进程,探讨其内生逻辑以解读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中的“地方性知识”的理论框架。其学术贡献和实践意义均具创造性,自成一说的“社会化小生产”概念与理论,所构架的“社会化小生产”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相吻合,对底层民众的增收、创业,社会各阶层人员间的流动,特别是底层社会成员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等都有无可替代的实践价值与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可资深入探索的路径。

二、深度思索经济改革

浙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突破旧有体制约束的过程,体制创新在全国具有率先探索、示范的意义,当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关、遭遇难点之际,浙江依然肩负着试水、探路的责任。学者的目光敏锐地投射至这一领域,为深度改革进行理论探索,有的立足于宏观领域,有的着眼于微观层面。

王俊豪、唐要家、肖兴志三位教授合撰的《中国垄断性产业管制机构的设立与运行机制》,荣膺一等奖。该书深入分析了中国垄断性产业改革对管制机构的客观需求;提出并论证了中国现行管制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制度缺损;系统探讨了垄断性产业设立管制机构的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垄断性产业管制机构的基本模式及其选择性,为中国垄断性产业管制机构的设立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专家认为,此项成果将推动管制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制定与实施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资料。

一等奖得主何大安教授撰著的《中国流通产业运行问题》,关注着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课题:中国的流通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该书以独到的视角,从产业组织及其制度安排的基础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流通产业的市场结构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竞争和垄断问题。其对中国流通产业实践所展开的理论评说,以及其所论证的中国流通产业的运行特征和机理,突破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而予以更为合理的解释;该书考察了中国流通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的一般表现形式,提出“局部垄断”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中国流通产业垄断形式。是一部建构流通产业组织理论框架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专著。

李正教授的一等奖成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从微观探究体制改革,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理论部分着力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国际经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现状等四个问题,为实业界撰写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不同的社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知情权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政府的强制披露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从2009年开始,各级政府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做法逐渐增加。

三、重点关注民生问题

近几年来,民生方面的事宜日益凸显,深受全社会的重视。浙江有自身面临的问题,亦有初步的努力与经验。浙江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得奖比率超过此前任何一届。获奖作品中,调查报告、理论著作和对策方案百花齐放,各显妙用。

钱文荣、黄祖辉教授合著的一等奖成果《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问题--长江三角洲16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广受佳评。该著作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为主线,借鉴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通过多层次、多视角的访谈,系统的问卷调查,多类型的统计建模,分析探索中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言。这一应用理论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给予批示;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万宝瑞认为:“对中央、国务院决策很有参考价值。”

何文炯教授等人的研究报告《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适度费率研究》,以其卓异的应用功效摘得一等奖。课题根据基本养老保险现行制度及其筹资机理,建立精算模型,以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相关参数,预测全省和8个具有代表性的统筹地区未来23年(到2030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变化趋势,并进行政策模拟,进而研究用人单位缴费比率调整的可行性。根据课题组的建议,省政府在2008年11月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有关工作的通知》。至2009年底,全省减征养老保险费40多亿元,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由于费率降低,促进了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使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加。省政府的这项决策,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青年学者王小合等人承担完成的《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获一等奖。其调研数据及实证研究成果对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该文从关注农民健康保障权入手,以建立新农合制度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为研究视角,直面新农合制度筹资、补偿、运行及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随机选择了省内三类不同经济类型的27个县中的6681家农户和247名县、乡村级基层管理者为调查对象,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作了系统分析,提出推进新农合建设的筹资方式、协调工作机制,着重指出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筹资水平、运行效率,进而保障民众的医疗权力,体现社会的公平性。该课题提出的改革路径和政策建议,被纳入浙江省所制定的相关文件中,对新农合制度从试点到全面推进发挥了理论指导作用。

几项法学方面的一等奖成果,亦多与民生相关。张利兆博士的《保险诈骗罪研究》,从保险诈骗罪研究的保险学基础和现实背景着手,对运用刑法惩治保险诈骗行为的必要性和保险诈骗犯罪罪名独立化的立法价值进行了充分论述,进而提出了保险诈骗罪概念重塑以及立法完善的具体构想。研究成果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弥补了当前对保险诈骗罪系统研究的空白,对刑法理论的完善和司法实践的丰富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等奖里还有一项关系高风险人群的现实课题。张锋教授等人《海洛因戒除者的行为冲动性:基于DDT和IGT任务反应模式的探讨》,以61名男性海洛因戒除者和32名正常成年男性为被试,探讨了海洛因戒除者在延迟折扣任务和Iowa赌博任务两种决策条件下的冲动性反应模式及其关系。两位双盲审稿专家评价该成果:“实质提供了海洛因戒除者区别于普通人群冲动性特质的价值取向和决策倾向的深层心理原因,且预示该群体复吸的高风险和深层心理机制,研究具有高度创造性”;“可合理解释和预测该类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为实施临床干预提供依据,具有实践意义”;“对于更清晰地认识正在日益严重的吸毒问题和吸毒者冲动性特征背后深层的价值知觉机制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四、理性面对社会转型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经济率先突围,社会变革滞后,社会转型的任务构成现代化道路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浙江学者长久的理性思考,使得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相当醒目,有诸多获得一等获的成果。

由何翔舟完成的著作《政府管理半径与成本的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为例的区域战略管理的创新实践,论证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产品领域可降低政府决策的机会成本,区域间的合作是政府管理半径的优化应用,从制度的角度提出用公众介入与结果取向硬性约束政府决策行为,是控制政府成本的基本途径。通过政府成本的测度来评价政府绩效,设计了一套新的测评政府成本的指标体系。探索政府管理研究的新方法,从理论上再造政府职能,能够引导实践中的政府成本管理制度、方法、模式的创新,构建现代政府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和方法,为揭示政府管理半径与成本的新规律和政府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陈剩勇教授等人合撰的《让公民来当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制度创新的浙江经验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基层民主发展进程的宏观叙事,考察和研究了民主恳谈制度、城市听证制度、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和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官民对话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案例,以及近年来浙江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等非制度政治参与事件或现象,解读扩大公民有序参政和政府治道变革的关系,剖析和揭示“浙江模式”背后的政治变量,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该项成果属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于指导政治体制改革,改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升大众的参政意识和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李一教授的《网络行为失范》一书,以其拓荒性研究脱颖而出。论著以互联网在全球快速发展并深刻改变当代人生活为背景,从社会学的专业视角出发,运用相关的理论观点、分析框架和实证研究方法,集中讨论了网络社会、网络行为及网络行为失范等一系列极富现实针对性的话题。对发生在电子网络空间里的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给予了全景的透视和剖析。书中对“网络行为失范”的界定和学理分析,对网络行为失范的实证描述、生成机理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原创意味浓厚,亦具可操作性。权威评价认为,研究具有较为突出的前瞻性和鲜明的现实感,在同类研究中居于前列。该著作中的核心观点两度为《新华文摘》转载。

五、潜心探究思想理论

浙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长期坚守于思想理论阵地上,成果累累。本届评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类获得两项一等奖。万斌、王学川合著的《历史哲学》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构架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以人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着重分析了历史哲学研究的人学基础;并把“社会调节机制论”纳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理论体系。就如何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调节机制理论,阐释社会调节机制的起源、内涵、本质、特征、内在结构、基本功能、运行过程、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被国内学界誉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

陈荣富教授撰著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通过艰辛的文本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现时代。被学界同行专家誉为“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性很强的专门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新拓展,新突破”。

陈寿灿教授的一等奖论文《人本法律观的伦理意蕴》,属于创新命题的再创新,开创了从伦理高度矫正法律观的先河,反诘法律工具主义在法律观上对“人”的漠视,在一定意义上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逻辑原点与终点。其实践意义在于:法学界提出的“人本法律观”是党和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学领域的体现,而对“人本法律观”伦理意蕴的探讨,第一次从伦理的高度开掘了“人本法律观”的深刻内涵,提升了“人本法律观”的内涵和层次,而且,“人本法律观”的伦理精神为中国法学理论创新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律实践提供了伦理的正当性。文章引起了良好学术反响和社会反映,《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本法律观”这一崭新的范畴,已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独立的法学流派。

六、厚积薄发人文果实

人文学科属浙江学界的优势与强项,一等奖数量几乎占半壁江山。其中有传统文化的精深挖掘,也有新领域、新课题的开辟与求索,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倾力打造的文化工程《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一系列大部头的研究著作,工程起始于本世纪初,完成于2008年,历经九年。这套丛书收录的102位全国级的浙江文化名人,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过举足轻重的贡献。丛书自始至终得到国内新闻媒体的关注,多次刊发了丛书的出版信息和书评,并成为浙江省普及性文化产品的基本读物。丛书亦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国内知名学者如傅璇琮、陈高华等都作过高度评价。整套丛书被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汇辑出版一部集大成的高质量的敦煌文献总集是中国学术界几代人的心愿。张涌泉主编、审定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系《敦煌文献合集》的第一部,凡11册。本书通过对现已公布的所有敦煌经部文献的全面普查,在分类、汇聚、定名、缀合、汇校等工作的基础之上,把所有相关写卷及其校录成果类聚在一起,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敦煌经部文献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纠正了大量写卷本身的传抄之误以及后人的误录误校,使校录文本可靠可信,而且融进了作者的研究心得,有大量创见或发明。本书的完成,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校录精确、查阅方便的敦煌经部文献排印本,对经学研究和语言文字学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2年,杨牧之先生把《敦煌文献合集》等书的编撰称之为“古籍史上前无古人的”伟业。2008年,《中华读书报》书讯称,“我国的敦煌学研究随着这部集大成、高质量的敦煌文献总集的陆续出版,真正昂首自立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

突出贡献奖得主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的《现代汉语语境研究》,运用语用学理论对语境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对语境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作出解答,并对如何运用语境理论指导语言应用中的诸多问题展开探讨,构建了语境研究的完整体系,在语言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内著名专家濮侃称该著“是当代比较成熟的一部语境学专著。它体现了语境研究的新水平,新境界,使我国现代汉语语境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张先亮教授等人合著的一等奖成果《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同样是汉语研究领域的又一扛鼎之作。

浙江人文底蕴深厚,一等奖成果中不乏长年积累,探幽钩沉的精品力作。如陈村富教授的《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学术意义》、叶志衡教授的《战国学术文化编年》、吴蓓的《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戚印平的《远东耶稣会史研究》,都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中青年学者的获奖,展示了人文学界长江后浪催前浪的喜人态势。一等奖奖项中即有陈国灿教授的《浙江城镇发展史》、陈华文教授等人的《浙江民俗史》、吴飞教授的《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龙建春的《人类精神与艺术之源――世界上古散文浅论》、曹禧修的《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等,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功力,以及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方法多样的时代风貌,研究水准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