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澳Ⅰ号”首批文物亮相

2010-05-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林春伟 我有话说

5月1日,考古人员正在清理打捞出来的文物。方淦明摄 

本报汕头5月1日电昨日,在广东省文物局的组织下,国内多家

媒体赴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登上了正在这里进行水下考古作业的“南天顺”打捞船。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重启水下考古工作后,出水的文物第一次对媒体开放展示。

这些神秘的文物有哪些?它们将为我们揭开哪些谜底?记者乘南海救助局海上救助船“华英392艇”,来到位于海上的打捞现场,登上了“南天顺”打捞船,看到了水下考古工作队在“南澳Ⅰ号”沉船表面及外围采集到的近千件文物。

记者了解到,“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在清理沉船遗址表面工作中,采集出水了大量散落的陶瓷器、金属器等文物残片。出水文物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灌、瓶等,此外还有釉陶罐、铁锅、铜钱及铜板等出水。

记者了解到,目前出水的文物都尚且在打捞船上保存,没有运送上岸。南澳县博物馆长黄迎涛接受记者采访说:“博物馆脱水盐池早已准备就绪,但是目前还没有接到通知对出水文物进行承接处理。还没有一件文物进馆,我们也在等待消息。”

此前,因为恶劣天气影响而推迟到今年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目前仍然遭受着异常天气的困扰。在东北季风向东南季风转变的南澳附近海面,4月正常天气本应该是风平浪静的水下考古黄金时间,但今年却遭到多次冷空气南下的袭击,两次导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船“南天顺”号驳船不得不回到南澳港湾避风。“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多次被迫中断,水下考古作业无法持续开展。

但值得欣慰的是,自今年4月初开工至今,“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通过潜水作业基本熟悉了本次工作区域的海况环境、潮汐规律、沉船表面状况,为下一步的水下考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4月9日,“南澳Ⅰ号”重启打捞的第一天。当天天气很好,水下考古队长崔勇第一个携带潜水设备潜到海底。按常理推断,打捞船和水下考古队员抵达后,每天神经紧绷的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应该松了一口气。但朱所长对记者谈起重启打捞的首次潜水探摸时的情形称:“其实我比任何一个人都紧张,尽管我们全天候守护‘南澳Ⅰ号’,但没有下水看过我始终放不下心。”当天,第一个潜下水的考古队长崔勇探摸后上船,他立即给朱志雄打了一个电话:“水下文物保存的非常好,一切都跟1年多前下水时一样,没有被破坏。”直到这个时候,电话那头的朱志雄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广东考古研究所称赞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运用岸边山顶雷达站监视、边防快艇巡逻等结合的沉船保护措施值得借鉴,可以为今后开展的我国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从“南澳Ⅰ号”发现那天起,负责这片海域的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就一直担负着这艘古沉船的安全保卫工作,至今已有1000多个日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