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幅《清明上河图》相映生辉

2010-05-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清晨,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太阳升起,汴河两岸顿时热闹起来。叫卖的,打招呼的,还有船工的号子,人声鼎沸。回娘家的小媳妇骑着毛驴,上朝办事的官员乘着八抬大桥,从西域回来的商人牵着驼队进了城……

天渐渐转暗,岸边人家的灯一盏盏地亮起来,热闹的河岸渐渐安静了。一轮明月倒映

在河中,月影随着水波若隐若现;雕花游船上,正在歌舞宴饮,琴瑟之声相闻,和着潺潺的水声,格外雅静。不远处的小酒馆里,一些人正在划拳喝酒,旁边的赌场里赌徒们的吆喝声嘶力竭……

这一切,不是电影,不是模仿秀,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北宋开封府,这就是中国国家馆“镇馆之宝”的“动”版《清明上河图》!它其实是一幅巨幕投影。这幅长128米、高6.5米、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分钟轮回一次。其中日景部分有691个人物,夜景则是377人。

据该项目的主创人员于正介绍,他们选择用高科技展现古代内容,不仅原图中需要保留的必须要保留,同时还要根据原图进行再创造,合理挖掘原图背后的故事。于正举例说,宋代取消“宵禁”制度,坊、市合一,所以他们在重新创作时特地增加了夜景效果,希望能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除了让《清明上河图》“活”起来,他们还在图下方那道蜿蜒的“汴河”中下足功夫,在这条可见沙石的“河流”中做了8个“智慧点”。比如,船过虹桥那一节,原图中船没过桥,但在“动”版中,将之命名为“戮力同心”,赋予精神层面的含义。桥上的、岸上的、船上的人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最终船过了桥。再比如,城门里走出骆驼那一节,命名为“万国咸通”,因为其背后是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科技、经贸的交流。

河南大学宋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家馆《清明上河图》项目终审专家程民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宋代开封是城市由古典向现代转变的过渡。唐朝时开封也很繁盛,但其坊市制度比较严格,坊为居住区,市为商业区。坊是政府管制的集中市场,设有门墙,定时交易。而宋代时,因为印刷术、火药等新科技的出现,商业空前繁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经商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就是这一盛景。而这,正好契合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中国国家馆部文物组负责人顾祥虞表示,从整个创意上来讲,把中国古代城市生活完整地体现出来,是中国国家馆的一大亮点。“相信走过这个长廊的每一位观众都会对北宋时期开封人的生活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穿过《清明上河图》投影的长廊,就到达了中国国家馆的“国之瑰宝”文物展区。在这里,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到另一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顾祥虞告诉记者,经过多次策划和讨论,最终选定了辽宁博物馆藏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是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百姓生活实景,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所描绘的明代苏州市井生活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宋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变迁。“两幅《清明上河图》一个以建筑为主,人物为辅;另一个以人物为主,建筑为辅。二者各有长处,又互相呼应,相映成趣,是整个中国国家馆49米层最重要的展项。”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实现了人们的梦想。

(本报上海5月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