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2010-05-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闫磊 我有话说

开篇的话聊QQ、上论坛、写博客、发微博……网络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有其积极健康的一面,也存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另一面,有的甚至是低俗的文化垃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特别是广大家长的忧虑。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解

决其中的问题,本报为此特别推出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系列报道,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如何实现网络文化良性发展进行探讨,目的在于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

光明网(www.gmw.cn)也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专题,推出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调查。欢迎广大读者关注这组报道,并参与调查,为网络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以来,种种网络文化热点现象层出不穷:

“围脖”成为两会热词,代表委员纷纷开通自己的微博客,大批网友成为代表委员“围脖”粉丝;

一位市委书记的博客累计访问量已突破300万次,他最近刚贴出的一篇博文访问量也已接近2万次;

“种菜”、“摘菜”游戏在网上流行,“摘菜”迅速成为流行语,甚至出现在一些名校今年的自主招生考题中……

这些现象能否代表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具有哪些显著特征?如何建设网络文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并存状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去年底已达3.84亿,预计未来3年内将超过5亿;去年新增网民中,75%来自农村地区,网民分布日趋均衡,与现实社会民众分布状况更加接近。在当前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的观点已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征。人民网舆情分析师王俊岭认为,这体现了网民素质的提高,他们有了更成熟的心态、更强的思考能力。

“中国社会日趋多元,文化也日趋多元,网络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网络不受现实社会中各种身份、地域的限制,这种多元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惠芬说。

较之传统主流文化,典型的网络文化表现出一种“自媒体”或者说“个人媒体”的特征,博客、微博客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在网上,每个人都可能有一种自己的网络文化。”80后作家陈伟军说。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指出,这种建立在“自媒体”基础上的文化,以及网络社区文化、网络搜索文化、网络游戏文化、网络购物文化等,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一种丰富而有益的补充,可以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甚至每个人的不同口味。

青年女作家黎阳说,正是由于网络文化具有显著的多元特征,一些在现实社会中极个别的现象,通过网络的传播,经常会获得与实际不符的夸大效应,使网络文化表现出极端的特征。这些极端网络文化现象往往瞬间走红,又迅速退场。

“这些极端现象虽然不足以代表网络文化的主流,但也是网络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潮流,”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指出,应该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多样形态,鼓励并大力发展适应青少年网民成长需要的文化,同时努力消除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透过潮流把握主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

“关注网络热点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这是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包括权威网站在内的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南京审计学院网络经济专家盛晓白教授强调,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应带头积极上网,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开博已不是新闻。然而,在网民的热切关注下,许多博客却出现了“空壳”现象:一些博客几乎没有内容;更多的博客也只是一时“跟风”,虎头蛇尾,长时间不更新;有的全是讲话稿、致辞或只是转发自己已在传统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访问者寥寥。

刘惠芬说,现在仍然有一些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对电脑、网络了解很少,根本不用,也不会用。或者只是把网络当做一种工具。有些人只认传统媒体、不认网络,与时代发展极不相适应。他们对网络的了解主要来自传统媒体,而一些传统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报道了很多网上极具争议的现象,这也使他们更加轻视网络文化,觉得网上乌烟瘴气,甚至一概以“恶搞”斥之。“一些人开博只为顺应时势,难免流于形式。”

陈伟军表示,一些传统媒体将网络文学、80后作家博客及其粉丝等现象作为80后的代表性特征进行报道,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和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关注精神的永恒价值,并且渴望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崇尚个性,但是更懂得,个性首先在于尊重他人的个性,在于严格的自律。希望一些传统媒体强化责任意识,加大对于网上主流文化现象的宣传力度,及时对争议现象作出积极引导。”

姜奇平说:“我们在试图以主流文化价值影响、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之前,首先要真正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不懂网络,就不应该不懂装懂。当前的重要问题,不只是如何教育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问题,更是向他们学习的问题。要先做学生,再当老师。”

“犀利哥”红透网络以及国内一些纸媒的时候,一位作家在博客中写道,自己只有反感,甚至刻意地一眼都不看,后来才获知“犀利哥”是一名真实的街头流浪汉,在网友的关注下和亲人团聚。他对此感触颇深。

本报光明网的理论博客,已形成一支较活跃的理论专家原创队伍,有的博客点击量已达70万次。光明博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专家、中南大学教授陈赫表示,退休干部、年长知识分子经历丰富、学养深厚,并且无职场束缚,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学习网络新生事物,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对知识群体的上网带动作用,“年长博友可以提出一些专题,邀有兴趣的中青年博友参加,成立网上课题小组,繁荣网络主流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和现实社会的互动

“充分尊重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就会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而非破坏性力量,”姜奇平说,要树立为人人服务的意识,而且是互动式的为人人服务,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百度百科,一部网民共同维护与建设的全球中文百科,是国内最大的搜索网站百度提供的一个创造性网络平台,每个网友都可以自由访问并撰写和编辑词条。不到4年时间,这部百科的词条数量已突破200万。许多无法在传统百科上及时获取的流行词语,都被网友第一时间编进这部百科,并不断进行丰富完善。词条“围脖”目前已被网友编辑30次,点击3万多次。

“建设网络文化,应注意学习大型网站的经验。”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雷喜宁表示。

“以人为本是网络文化建设之魂。”郝向宏指出,应该从网民健康的文化需求出发,加强学习型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民的聪明才智。

千橡互动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一舟认为,网络和现实社会全面融合,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搜搜问问,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腾讯推出的一种互动知识问答平台,每天有近700万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网友在这里获取知识。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获得解答,平均花费不足3分钟的时间。许多网民逐渐从过去的“找我所需”发展到“问我所需”。这一知识平台推出不到3年,已有1.2亿个问题在网友的互动下获得了解答。

公共主页,是国内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推出的一种主题互动平台。其中一个以考试为主题的公共主页,推出两个月已拥有36万余名好友。这里不仅有网友制作、分享的各种有关考试的信息,还建起了各种各样的“许愿墙”。“外语考试许愿墙”建立两个小时,访问人数就达到9039人,其中2059人留下了自己的愿望。“有关考试的话,都可以在这里说,并且会得到答复。”“心里的压力其实挺大的,在这里可以获得鼓励。”人人网已推出超过500个公共主页,以多样的主题充分满足多样的需求,每天活跃其中的网民人数达1000万。

“摘菜”等游戏能在短期内大大提高网友访问率,然而,这种模式使部分网友沉迷其中,与现实生活中工作、学习的要求发生了冲突,不具有可持续性。姜奇平表示,应充分利用网民在玩游戏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和韧性,把网络变成学习、工作和创造的工具,而不只是玩具。

“网络文化建设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影响乃至推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盛晓白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和现实社会的互动,是建设网络文化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网络文化才能日益呈现出“主流引领多元,多元丰富主流”的和谐状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