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

2010-05-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我有话说

又到了找工作的时节,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生白洁没有留在城市,而是选择回家乡广西百色当一名中学教师。”去年秋天,白洁有事回家,参观了自己小时候读过的街道幼儿园,老师还是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她正用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带领小朋友念儿歌:“高级烟,高级糖,高级老头上茅房……”

孩子们学的惟妙惟肖,白洁说,看着那些孩子,她的眼泪一下就涌出来了,马上作出了毕业后回家教书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部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初步完备的教育体系。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西部教育研讨会上,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李宁表示,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10年来,西部经济增长明显加快,西部教育的发展也迈出更大步伐。但是,由于历史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西部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难题。

教育结构亟待优化

优质师资短缺是目前制约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师资缺乏,教师素质不高,很多学校不但没有专职英语教师,连播放听力磁带的设备都欠缺。甘肃省有代课教师21988人,其中农村代课教师占全省代课教师的88%。个别边远贫困的村办学校代课教师成了教学骨干,正式公办教师派不下去。教育结构不合理是西部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

施雪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

西部教育结构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能协调发展,普高教育和中职教育所占比重偏小。其次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由于西部地广人稀,农村条件差,农村和乡镇学校发展困难重重,教育水平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民盟重庆市委对农村美术教师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31.52%的教师需要执教8个以上的班级,所教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占44.57%。农村不仅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质量也无法保证,学历不合格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生源大量向城市流动,生源的流失一方面促使农村学校的衰败,同时也逼着城市学校扩大师资规模,农村优秀教师纷纷进城,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时,课程和专业结构设置也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整体性、系统性、稳定性较差,出现了课程拼凑叠加,内容重复,与专业关联性差等情况。

由于西部与中东部之间存在着工资待遇很大差距,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到现在还是保持着“强进弱出”的趋势。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学骨干大量流出,增加了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小科类专业教师难以配齐,有的课程开设不全。而某些县市里学校教师超编。

师资的缺乏、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城乡、中西教育似乎陷入了“好的愈好,差的愈差”的马太效应。“多挣点钱把孩子送到大城市读书”是很多农村家长的心愿。

安心(西北师范大学高教所教授):

今后一个时期,西部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的重点要从“硬件”的调整转移到优化资源配置上来。具体而言,要着手实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层次结构上,应实施重心“高移”战略,把发展的增量主要用于大专、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二是在城乡教育统筹上,应本着“梯次布局、均衡发展”的原则,继续完善农村教育,要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活动、经济支持等形式,从教学、师资、招生就业、经费等方面与农村学校开展帮扶,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此外要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大力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二期义务教育扶贫工程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等,不断扩大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面;三是在课程和专业结构上,根据西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立适合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需要的人才机构。

教育投入亟待增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财政拨款、学校交涉、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法》付诸实施至今已经有25周年,为何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左然:(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主任):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人口增长、自然灾害等原因,地方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08年我国普通小学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758元,北京为10112元,贵州为1852元,贵州的经费只占到北京的1/6。

刘耀东(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行政管理学博士):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即降低教育成本来解决。如果说在东部和南部先进发达地区暂时还实现不了教育投入占GDP的4%,那么,中央可以制定一个激励西部教育发展的特别政策,即在近几年里通过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率先让西部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

对西部民办教育要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区分,在此基础上,两类民办教育在税收政策上也应区别对待。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不为任何私人谋利,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本质特征与公办教育机构非常接近。因此,应给予公办教育同等的税收待遇。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虽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但也具有公益性特征,应适当缩小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在税收待遇方面的差别,降低教育成本。

留守学生急需关爱

“邓老师,您知道吗?我是多么想念我的爸爸妈妈啊!我把爸爸妈妈的照片夹在语文书里,只要没事干,我就把他们的照片拿出来看,可是越看越想哭……”这是一个叫郑汪平的“留守学生”写给四川省绵阳市丰谷小学邓兰香老师的一封信。

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学生占很大比例。在他们的父母踏上打工的征途后,他们就成了“单亲子女”或“孤儿”,他们的教育留给了学校的老师和在家的临时监护人。

但一说起留守学生,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无不长吁短叹。邓兰香认为,这和留守学生的在校表现有关,邓兰香把他们的表现归纳如下:1、学习、生活习惯差,自理能力弱;2、缺乏亲情关爱,陷入情感饥荒;3、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理想;4、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性格孤僻怪异,逆反心理较重,厌学情绪浓。

这个学期开始,邓兰香对自己班级“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全班57人,属于留守学生的共有21人,占全班人数的36.8%,其中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有20人,占留守学生的95.2%。

在工作中,邓兰香发现,留守学生的监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祖辈监管,一种是亲属监管。她走访了一些祖辈监管的留守学生家庭,其中,92.4%的家长觉得教育管理吃力,7%的家长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在亲戚监管的家庭中,一些亲戚无暇照管孩子,一些亲戚好心管孩子,方式却简单粗暴,甚至胡乱猜疑孩子言行,久而久之,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内向孤僻的性格。

留守学生王婷婷在给老师的信里这样写道:“家里人总爱胡乱猜,我口舌说累了,就沉默。”

“我有时想对他们说一些心里话,但他们觉得我很烦人,我好伤心,脾气越来越不好。”

如何让留守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使他们健康成长呢?

邓兰香(四川省绵阳市丰谷小学老师):

首先应增强教育实效,每学期开学我都会对留守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他们的数量、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专项档案。同时要平等对待,加强沟通,温暖他们的心。有时候会有个别孩子怕羞不愿意当面和我交流,这时候我会采用书面交流的方式,长期坚持下来,现在隔三差五,我的办公桌上总会压着一封来自留守学生写来的信。要教育孩子自立自信自强,相信自己未来一定有所作为。还要建立心理预防机制,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黄晓彤(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六塘民族小学教师):

教师要成为学生社会人格的促进者、学生社会行为能力的培育者。留守学生具备了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行为能力,即明确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交往也局限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培育留守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能力也成为教育者的必修课程。教师还要成为这些学生家庭教育的替代者,很多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几乎为零,作为教师,既要重视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更要做好“严父慈母”的角色,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成为他们信得过的人。

资料图片: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小学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