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大学以科研创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2010-05-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蔡晓臻 孙宁华 我有话说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苏州大学科研创新工作可谓捷报频传,在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奖评审中双双获得一等奖,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苏大署名的科技论文继2008年之后又超千篇,科研活动经费年均超过2亿元。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苏州大学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应用型、开发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已经广泛应用

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技产业产值连续几年都位列全省高校第二位。

对接区域需求开拓成长空间

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因其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成为中国版图上最具创新活力和创新后劲的版块,在新近颁布的第三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名单中,长三角区域城市就占了四分之一强。区域发展为苏州大学的壮大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契机,而苏州大学也顺势而为,搭上区域经济的高速列车,在对接区域发展中,开拓自身的成长空间。

近年来,与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吴江、张家港市、昆山市、泗阳县、四川省南充市、广西农业厅等政府部门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苏州市相关部门合作组建了苏州节能技术研究所、苏州人才市场苏州大学分市场等实体性合作机构;与沧浪区、苏州工业园区、平江区、吴江市合作共建的“苏州大学科技园”在通过省级科技园评估验收后又顺利通过国家级科技园的评估考核,园内现有在孵高科技企业63家,其中由学校师生创办、领办的企业11家,与学校科技成果、人才等产学研紧密合作的34家。目前,苏大已和130余家企业、部门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苏州大学在人文科研方面始终紧随区域发展的脉动,瞄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课题,配合政府决策咨询的需求,开展扎实有效、针对性强的调查研究工作。以2009年成立的苏州市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为例,作为全国第一家针对社会公共文明领域的研究机构,成立9个月来,先后共组织了1600多人次,对苏州市7个城区进行了5次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对140个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对400位市民进行了拦截式访问,为市文明办提供了详实的苏州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报告,推动了苏州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建设。

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方世南教授主持承担的“昆山特色价值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昆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调查”一文,发表在中共中央《求是》杂志(2009年第24期)。这一成果开创了国内关于区域特色价值观研究的先例,也是苏州大学为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又一重要表现。

而作为苏州文化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的《苏州史纲》和《苏州通史》的编著队伍中,从主编到参编,处处可见到苏州大学历史学专家孜孜不倦的身影。

在对接区域发展的同时,苏州大学也为自身的成长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赢得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条件。仅以2009年为例,苏大的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横向项目经费达到4090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一倍。参与科研、技术、咨询服务的专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

引领产业升级提升办学地位

如果仅仅从能否对接区域发展、服务社会需求来考量一所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那只能说是被动的、片面的,低层次的标准。一所高水平大学,不仅要顺应发展需求,更应在社会和区域发展的转型期,承担引领者的角色,才能充分实现其立世的价值。

近年来,苏州这座素以古典园林的隐逸含蓄之美为特征的城市,在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一改原有的保守姿态,而以狂飙突进式的速度驶入发展快车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连续第五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不久前,还获批进入了第三批16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行列。

在苏州市政府积极寻求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苏州大学如果能在某些领域或行业的转型升级方面有所作为,甚至是有所引领,那么苏州大学办学地位的提高也就成了不言而喻的事实。

事实上,苏州大学在这一方面也早已有所准备,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这两年的在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苏州大学已经形成了在纳米、光电、生物医学、辐照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纺织、丝绸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方面引领创新的优势和实力。

以苏州大学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科研布局为例就能看出它在应对低碳经济需求方面的充分准备和科学谋划。苏州工业园区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就是由苏州大学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所长陈林森一手创办的,在这个企业里,推出了二代身份证、新一代驾驶证、十七大代表证等系列高科技防伪产品;如今,陈林森的团队在开发无油墨纳米立体印刷方面已走在国内同行前列。

依托科技团队,苏州大学目前已经组建的科技企业25家,其中2009年新组建的苏州大学参股企业基本都是围绕生态概念而大做文章。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主要研发制造磷酸铁锂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磷酸铁锂纯电动汽车、免碳包裹磷酸铁锂材料、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新型节能空调等;在环保技术方面,主要实行多孔性高吸油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科技成果中试及产业化;在物联网技术方面,专注医疗IT领域,推广为尔HATM,打造网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服务产业链的医联网;从事物联网、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智能路灯无线控制系统等技术;在平面显示方面,重点推进“微纳光学薄膜”在平板显示、新能源和LED照明的研发与产业化;在装备制造方面,主要从事生产光电工艺装备,生产OLED装备的研发……

在这些高新科技企业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在相关领域响当当的堪称“领头羊”的高层次人才在带领团队携手奋进。他们之中不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创业奖获得者……在苏州大学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办学目标的进程中,在苏州市实现转型升级,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历程中,他们无疑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排头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