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制度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05-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晶晶 林长华 我有话说

提要

制度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中国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

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依据产业的特性,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政策;三是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特别应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四是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制度设计与创新不仅能显著地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引致全球经济衰退的重大考验之后,2009年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直接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向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组合和技术进步来加快经济增长;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即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注重节能减排水平,即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的排放,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全球的科技存量,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数量、速度、效益和质量的统一,是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意蕴。它既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涵盖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

新时期中国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时,主要面临如下制约因素:

一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消费、投资和出口常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其中,以消费最能驱动经济增长。然而,受到依靠行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影响,造成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按支出法计算,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7年的48.8%,相应地,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7.9%和51.1%。经济增长较高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使得我国长期陷入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贸易顺差较大的压力。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依据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一国的产业结构分别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从农业和工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而且还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其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三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虽由2000年2.9%上升到2007年5.1%,但相应年份,第二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却由5.1%上升到6.5%。第二产业中又以工业的增长最为迅速,然而,工业的过快增长不仅限制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而且还造成高投入、高污染和高能耗,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任务艰巨。节能减排是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由之路。自2003年以来,党中央一直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方针。然而,由于工业特别是高耗能、电力、钢铁等的行业和高污染的电解铝、化工等行业增长过快,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只分别减少6.61%和8.95%,这将使得未来节能减排的形势更加严峻。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当前我国已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但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少,技术相对于资金和人才更为缺乏,使得一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无法投资,由此引致资金流向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未能有效地发挥功能,如与自主创新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有待加强,企业的研发支出的税前列支和技术创新主体参与分配制度有待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费用的划分等配套制度安排需及时建立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中国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创新,这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是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国民消费水平直接取决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然而,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倾向于国家和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偏低,且收入分配差距正逐步扩大。为此,应继续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之中的比重。一方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另一方面,应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扶持低收入群体和提高农村民收入,保障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的长效机制,同时,依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建立动态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二是依据产业的特性,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政策。投资政策一直是作为世界各国引导产业资本流向的重要手段。为此,政府应依据产业特性制定细化的投资政策,对于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可适当放宽投资政策约束,而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可设立限制投资的政策和法律,增强制度对产业发展的约束。对于需要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应设立行业之间更为相对有效的投资优惠刺激政策,同时,但凡法律未明确规定禁入的行业领域,都应向社会资本公开、透明开放,且依据内外资同等国民待遇的原则,第三产业向外资开放的行业领域,都要同等向内资开放,以引导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

三是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特别应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核心,合理的价格机制能有效地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领域配置,而且还能促进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双重效应。因此,应建立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信息的高效价格机制,避免价格机制失灵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是价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设计长效的资源和环境价格机制推进社会的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的形成机制,资源和环境定价应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和使用以及环境代价;另一方面,要制定环境污染的价格补偿机制,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的要提高收费标准,提高行业或企业投资的环境标准进入门槛,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四是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既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需加大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核心构成,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依据行业或生产环节对知识产权的敏感程度不同,适时地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另一方面,应增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水平,提高知识产权侵权的成本。此外,对于自主创新的必要环节,还应建立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划分与使用保障,创新人员的激励和管理以及自主创新产品的投融资和采购等制度。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北京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