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风光到文化的深刻置换

2010-05-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云德 我有话说

西湖是杭州的名胜,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理念”的典型代表。由浙江广电集团及所属卫视投拍的大型专题片《西湖》,以宏阔的文化视角、精巧的艺术构思、优美的镜头语言和从容的沉静叙事,把西湖再度打造成一个标志性“文化建筑”,绣织成一张至美的文化名片。

与通常风光景物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湖》

不做平面式风景介绍,不搞自说自话的图说式景观记录,而是穿越拍摄客体表面旖旎的风光,把历史与现实沟通、将宏观与微观并举、让豪放与婉约结合、使真情与实景交融,用画意的镜头和诗样的解说,追寻着西湖丰厚的历史积淀,开掘出深邃广博的文化意蕴。

所谓历史与现实的沟通,表现为作品思接千载、贯通古今的文脉。编导们筚路蓝缕,博观约取,在大量占有相关西湖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围绕十个不同的主题,以现代人的眼光和学者般的思维统揽西湖,把唐宋以往发生在西湖的历史掌故、珍闻轶事、历史沿革与眼前胜景,透过历史影像和情境再现的方式循序渐进地铺陈开来。在熟悉中寻找陌生,于平实中窥探奇崛。用历史的纵深注解现实的蓬勃生机,用文化的发现来诠释西湖的深层魅力,因而,也就超越了客观的陈述而寻回了历史的记忆,绘制了一幅西湖演变的精神图谱,捕捉到了西湖美的真正实质。

所谓宏观与微观并举,表现为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局部的细节描绘的有机统一。西湖是小巧的,但西湖的历史是悠久的、背后的文化是博大的。只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方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方可透过眼下秀丽的风光揭示厚重的历史风云,从时间的过程来拓展空间的意义。在这里,既有西湖古往今来的历史贯通,有西湖沿革赖以生成的天文地理,也有以西湖为舞台世俗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间世态的斑驳陆离;既有西湖四季的春夏秋冬、晨昏寒暑和阴晴雨雪的宏观展示,有潋滟水光、空?山色、微波荡漾、湖泊泛舟的山影春光的近景切换,更有红荷绿柳、烟水飘渺、月照三潭和寂静雪湖的细腻提纯,在宏观与微观的交替呈现中,一泓西湖美景被展露得美不胜收,美轮美奂。

所谓豪放与婉约相合,系整部作品的风格呈现方式。总编导刘?是个北方汉子,青年时代的塞北文化积累铸就了他粗犷豪放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与绵软细密、含蓄内敛的江南文化碰撞中,形成了他独到的艺术把握方式。该片以宏阔的视野观照小巧玲珑的西湖云水,把“铁关雄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相交汇,将“古道西风瘦马”与“小桥流水人家”相联结,状西湖天然之美,觅西湖灵动之趣,传西湖诗性之魂。把细腻的把握、深切的体悟,通通放置于对西湖历史的回眸、文脉的揭示、周边人文古建和各种历史陈迹的开掘之中,以恢宏来展示细密,用柔美来架构豪放,在不同层次的影像交叉流动且相互映衬下,静态的风物有了活脱脱的生命律动,从而,也让一个秀美的西湖具有了大气磅礴的格局。

所谓真情与实景的交融,体现为创作中刻意的艺术追求。中国传统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写意精神,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借题发挥是他们言情抒怀的重要手段。尽管科技进步让电视录相可以分毫不差地记录拍摄对象,但它长于客观拙于主观、长于纪实拙于抒情的先天不足却成为其艺术表达的掣肘。《西湖》创作团队很好地解决了这道难题。首先他们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总是意在笔先、成竹在胸,目光总在关注镜头背后的含蕴和实景隐匿的意趣。波澜随我起,山花伴我开。作品大量实景的唯美镜头,似乎并不是有意验证西湖之美,而是在诠释并见证西湖历史之久、文化之博,都在着意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从而达到由实境-真境-神境的艺术境界。二是自始至终都对表现对象以激情投入。尽管其逻辑叙事建筑在学术的把握上,但主观的表达甚至超过了客观陈述,情感叙事却成了整部作品贯穿始终的主线。主创把对西湖的一腔热爱溶化在一个个镜头、一片片思绪、一幅幅史料的采撷之中,那些文采飞扬、诗意盎然、激情奔放的解说无疑是它最好的注脚。三是形神兼备、情境交融。由于真情实感的倾情灌注,由于实景神采的倾情开掘,镜头里的象内之象有了象外之意,有了得意忘象、出神入化之感,有了超越实景之外的心物交融的意境之美。主客观和知情意的统一,给受众带来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达到了蕴藉隽永、韵味无穷之功效。

尽管作品开篇理应更具韵致,切入点尚可多点精妙禅意和理趣,宏观铺陈中的微观发现还可以更多些点睛之笔,但《西湖》成功完成的这次从风光到文化的深刻置换,仅此一点,足以令它成为一部流光溢彩的精品佳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