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沈阳,文化是一日三餐

2010-0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我有话说

新春伊始,乍暖还寒,沈阳演出市场急剧升温。盛京灯会刚刚收官,评剧《我那呼兰河》就携两项全国金奖回沈“省亲”,日前,京剧院传统名剧《红灯记》又亮相辽宁优秀剧目演出季,十元钱的超低票价让观众大呼过瘾。

沈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凤波说:“文化不仅仅是年夜饺子,也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既然是‘一日三

餐’,我们就要不断地翻新‘菜单’,做到老少咸宜,丰俭由人,切实保障老百姓的文化福利。”

为百姓烹制精美文化大餐

沈阳市去年地区生产总值4359.2亿元,人均GDP55816元,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然而,在16447.79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仅为307.6元,支出最高的沈河区也只有827.4元。

“一座城市之所以拥有影响,是和其形象密不可分的,而形象之中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文化因素至关重要。”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编剧,资深文化策划人羊驰说,“在全国,学者们极少专门谈到沈阳文化问题,这种情况与沈阳这座文化名城和东北中心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沈阳市的决策者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2008年,沈阳市作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全面振兴”这一主题,努力使该市的文化建设与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以国家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和东北文化中心城市为主要标志的文化强市。

2006年下半年,沈阳市设立了1500万元专项资金,整理出16处5万多平方米的可利用演出场所,倾力打造十台大戏。高峰时,全市有大大小小演出场所70家,其中,500个座位以上的大型文化演出场所就有18家,每晚近3万市民进入演出场所。

解决了群众的文化温饱之后,从去年开始,市委宣传部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文艺精品生产,着力为群众打造精美文化大餐。一年时间,就有8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获得13个国家级奖项。其中,电影《潘作良》和广播剧《国歌响起》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漂亮的事》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剧《我那呼兰河》荣获中国戏剧节金奖第一名。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称赞沈阳的工业题材创作“堪称奇峰突起、空谷足音”,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漂亮的事》干了一桩非常漂亮的事情。”

为了提升市民的文化口味,为高雅艺术培养“粉丝”,沈阳市一直坚持政府扶持一点、企业捐助一点、市场运作一点,场团让利一点的办法,推出大量超低价位门票。同时,安排多次公益演出,邀请贫困大学生、环卫工人等免费观看。多年精心培育终于迎来井喷时刻,今年元旦八场新年音乐会场场爆满,票房突破300万元。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明告诉记者: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去年沈阳市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上扬,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20%。

为文化发展开疆拓土

图书馆、文化馆和青少年宫历来都是公益性文化场所,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公益文化场所纷纷改弦易辙,挂上了培训班、台球社甚至餐饮娱乐的牌子,为公众提供公益文化服务的场所摇身一变成了小团体的“摇钱树”。

“全面清理、恢复改造,收复文化失地,归还文化权益于民。”沈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打响收复文化失地战役,全市33家“三馆一宫”被挤占的1.36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陆续被收回,清退率达100%。

曾与北京、上海青少年宫齐名的沈阳市青少年宫,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曾变身为大酒楼,日夜闪耀着餐饮洗浴的霓虹,如今已经重新回到了孩子们的怀抱,楼上楼下传来的是孩子们的朗朗笑声和读书声。

文化,曾经做过政治的附庸,也曾做过为经济搭台的梯子,如今终于挺直了腰杆,有了自己的天地。沈阳市委市政府一方面收回文化失地,一方面为文化发展开疆拓土。他们大手笔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东部棋盘山生态旅游、南部浑南动漫、西部包装印刷、北部沈北华强、中部沈河清城文博。五大产业聚集区,东西南北齐发力。

距离沈阳市区17公里的棋盘山海拔不过260米,却因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而闻名于世。大面积的秀湖、大片的森林,被称为沈阳的绿肺。“这个地区以文化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这个定位必须坚持。”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坚定地表示。为此,该区拒绝了40多个工业项目、几十亿元投资,终于保住了一方绿水青山,吸引来了一批文化大鳄:杭州中南集团投资百亿元建设卡通城,香港新贵投资15亿美元建飞利浦文化谷,北京龙玺投资15亿元建路虎文化创意园。

与此同时,深圳华强也在沈北写下了点睛的一笔。4月初,记者驻足华强集团投资百亿元建设的中国版“迪士尼”工地,3个大型文化科技展示区、七大文化产业基地、一个展示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沈北新区副书记李英华告诉记者:项目一期已完成35万平方米的主体基础工程,2011年5月正式开门迎客,到2013年竣工,年接待能力500万人次,到那时,沈阳人又多了一处“世内桃源”。

目前,沈阳市已拥有浑南动漫、棋盘山文化旅游、沈北华强文化科技和沈阳杂技演艺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

让公民共享文化遗产

沈阳是“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有7200多年人类生活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一宫两陵”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物部门统计,目前沈阳已发现文物古迹1100余处,故宫、福陵、昭陵、新乐遗址、张氏帅府等129处遗址被列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不是用来压箱底的,我们一要站在‘世界遗产守护者’的高度,原汁原味保护好这些遗产;二是要想方设法让观众走进来,让文化走出去,人人共享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这样说。

从2008年开始,沈阳28家公益性文博单位实行分类免费开放。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9家文博单位全天免费开放;音乐学院器乐馆、辽宁中医药大学人体生命科学馆等9家单位,特定时间免费开放;故宫、张氏帅府、清福陵、昭陵等10家文博单位,对未成年人集体、老年人、现役军人等免费开放。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沈阳市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导,重点建设专题博物馆,支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兴建博物馆,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个人收藏陈列馆。现在,各种体制的博物馆在沈阳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不仅有隶属于企业、学校的航空博览园、蒸汽机车博物馆、建筑博物馆,还有全国首创的工人村生活馆、滑翔社区博物馆。其中,沈阳金融博物馆捧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

历史不是日历本,一天一页撕掉,而是一页一页报纸装订成册。为了给市民留下一份永久的记忆,沈阳先后颁布了《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保护条例》和《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一个一个单体建筑,到一片一片历史风貌区,细心呵护;对擅自破坏原有城市格局和传统风貌者,最高可罚50万元。

以前,市民们节假日出游只有故宫和北陵可去,现在,市中心的辽宁博物馆、铁西区工业遗迹、沈河区张氏帅府、大东区九一八博物馆,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花园――沈阳世博园,都是市民的好去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