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吴园内沐春风

2010-0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丁姗 我有话说

在苏州大学天赐庄主校区,一栋新落成的红砖建筑颇引人注目。在苏大110周年校庆之际,这座总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的苏州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宾,成为保存学校百十年来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馆内收藏有中国创刊最早的大学学报――1906年创办于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的《学桴》杂志,它可以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也见证了苏州大学110年来生生不息的文脉。

“苏州大学要实现‘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必须要有一流的校园文化作为引领,苏州大学110年的人文传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说。

秉承传统展现底蕴

漫步于春日的苏大校园,绿草如茵,桃红柳绿,一座座有着百年以上历史、风格独特的欧式建筑赏心悦目,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创办于1900年,是我国近代创办最早的现代大学之一,秉承东吴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传统,苏州大学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苏大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备全球性视野与胸襟,更是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1995年、1997年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以及2000年苏州医学院先后并入苏大。四所有着悠久历史学校的合并使得苏州大学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多校区办学的特大型大学。苏大从全局出发进行了校园文化整合,对校容校貌、建筑物、名人塑像等加以优化,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同时充分体现合并办学后的整体意识,逐步导入学校整体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 ,UIS),一个开放、优雅、和谐、凝重的校园环境正在逐步建成。

“天地正气”、“古今完人”塑造了苏大人的软实力。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近期制定的《苏州大学“十二五”和至2020年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中,特别将文化建设列入分项规划中,进一步总结建校110年来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尤其是近年来推进文化建设的好的做法。

2000年以来,苏大举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金庸、贾平凹、白先勇、日本著名女形坂东玉三郎等文艺文化名家到访,与苏大学子面对面亲切交流;每周举行的“导师论坛”,既有政治理论热点的深度解析,也有各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已成为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名牌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昆曲经典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学校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全校20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已成为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继两次赴韩国大邱大学、大真大学演出之后,今年暑期,东吴艺术团将赴美国表演主题为“印象中国”的演出,宣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以人为本润物无声

在苏州大学,“助学红娘”张寿华老师十四年如一日帮助贫困生的故事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苏大学子。1996年至今,已有382名贫困学生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每人每月获得生活费资助,解决生活困难,募集到的社会助学资金达到391.5万余元。在受助学生中,有5人考取了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有71人光荣入党,更多的受助学生则在他的影响下加入学校组织的爱心学社,定期开展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张老师也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授予“社会服务工作突出贡献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称号。

教育学院教授张卿华、王文英夫妇退休以后,虽然离开了教学第一线,但是一如既往,悉心问学,致力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应用。2007年,这对可敬的教授夫妻捐出30万元,设立“华英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回馈学校。基金的设立寄托了两位前辈对所有后学的殷切希望,也成为教育科研奖励的良好平台。

教风直接影响着学风。一位又一位的苏大教师以身立教,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着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学校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给予制度支持,为教师、学生创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

以人为本,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苏大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学校专门设立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现代大学精神”课题,以期通过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引领和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而提升高水平大学的内涵。近年来,苏大坚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引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办法,提倡知行统一;倡导辅导员开辟“工作博客”,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文化的特点,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举行校园新闻发布会和学生议校座谈会,积极吸纳学生的意见,改革了师生交流的传统模式。

校地互动彰显特色

从2007年开始,“戏曲评弹鉴赏课”一直都是苏大文学院学生报名最火爆的一门选修课。由苏大与江苏省政协联合举办的“戏曲走近大学生”活动依托戏曲评弹鉴赏课,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年,同学们在课上近距离与戏曲名家交流,在听戏看戏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时还能修到学分,何乐而不为呢?常有兄弟学校的同学羡慕地感慨:苏州大学的学子,真有福!

坐拥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苏州大学非常重视从地方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评弹、昆曲等具有吴文化特色的系列活动与讲座已成为该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亮点,一批80后90后成为了昆曲评弹的票友。

2004年,白先勇先生将他精心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大陆首演放在苏大,三天的演出场场爆满,有不少学生更是站着看完了全部的演出,成为苏大甚至苏州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去年12月,白先勇再次来到苏大,他深情寄语大学生:“没有大学生欣赏的昆曲是没有前途的”,并决定将青春版《牡丹亭》的第200场演出再次放在苏大。

与此同时,苏州大学积极利用学科优势,搭建了一批平台,使得校地文化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学校陆续成立了中国昆曲研究中心、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吴文化研究基地、东吴书画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2009年12月,苏州大学与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签署协议,在苏大前身学校之一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旧址上建造苏州蚕桑丝绸博物馆。博物馆将集蚕桑丝绸文物展览、收藏研究、科研成果展示、蚕桑丝绸教育文化挖掘弘扬、蚕桑丝绸产品展销休闲于一体,它的兴建将成为展示苏州蚕桑丝绸文化的又一个标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