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次抗震彰显中华大爱

2010-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蔺玉红 张玉玲 何平 我有话说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记者在地震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时时浸润在爱的氛围中。这份爱从2010年的玉树,连着并不遥远的2008年的汶川,这份爱还可回溯到1976年的唐山……

三次地震,虽然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震级不同、损失不同,但相同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生命的无

限关切,是社会主义制度举国动员的优越性,是中华民族在地震灾难面前涌现出的大爱真情。

同样是患难与共,同样是爱的凝聚

题记: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1976年的唐山见证过,2008年的汶川见证过,2010年在玉树再次凸现。

唐山市政协副主席胡万宁清楚地记得34年前那个黑色的夜晚: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瞬间吞噬24万条生命,重伤16.4万人……

“地震后,开滦唐山矿的李玉林从废墟中爬出,不顾自身安危,立即赶往北京向党中央汇报,把解救唐山的希望寄托于党和国家。就像孩子寻娘一样,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期盼。”胡万宁说,很快,14万解放军紧急出动,全国各地派出10多万人参与救灾。一周内,解放军用钢钎铁铲刨出1.64万人,2万医务人员赶到灾区;28天内,转移了10万重伤员……

32年后,老百姓对党的这种信仰比以往更加坚定。汶川地震后仅10分钟,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便成立了紧急指挥中心。13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驰援灾区。在频发的余震中,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灾区;废墟下的孩子们听到温家宝爷爷对他们的呼唤:“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玉树地震发生后,12万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玉树集结救援。胡锦涛总书记风尘仆仆从国外提前回国,他说:“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在板房学校中,他为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温家宝总理两赴灾区,指挥救灾。

又是救兵集聚、全国动员,在瓦砾中寻找生命。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废墟上托起希望。

同样是百折不挠,同样是爱的传递

题记:相似的场景,相同的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何止是玉树人、汶川人、唐山人?

汶川地震,触动了唐山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诗人徐国强痛苦地写道:“你的呻吟在我的喉咙里流淌,你的呼救牵扯住我紧张的惦念。”

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说:“从汶川地震消息传来的那一刻起,爱潮就在唐山大地上涌动奔流。在四川地震灾区,‘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穿的红马甲,成为醒目的‘爱心名片’。”

“我是唐山人,这就是我必须去灾区的最充分理由。”玉树地震后,人们再次在废墟上听到了唐山人民的声音。胡万宁是唐山赴汶川、玉树两次抗震救灾的总指挥,他深情地告诉记者:“我们经历过同样的灾难,感同身受;我们接受过无私帮助,最理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宝贵。”

曾记得,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传到当时与我们完全隔绝的海峡彼岸,台湾民众曾含泪募捐。

在玉树,我们不仅看到了台湾同胞的身影,还有那位来自香港、将生命定格在雪域高原的英雄―――黄福荣。

灾难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四面八方奉献的爱心是相同的;灾难中,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抗争是相连的。

曾记得,唐山地震时,当时国家并不富余,但还是为唐山拨款43亿元,调拨50万吨钢材、250万吨水泥,3000多专家和7万建筑大军挺进唐山。震后仅半个月,唐山就挖出了第一车煤;震后28天,唐山就炼出了第一炉钢;短短两年,唐山的工业产值就恢复了震前的水平!

曾记得,全国为汶川地震灾区共筹集社会捐赠款物797.03亿元。两年后人们看到,19个省市对口支援,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所所校园投入使用,一个个企业机器飞转……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的承诺还在耳边:“一个山川更加美丽、生态更加良好、经济社会更加繁荣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一定会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同样是勇往直前,同样是爱的延续

题记:从唐山,到汶川,再到玉树,三次抗震救灾,展示了中国社会经济34年的巨大变迁。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7岁。秋天开学了,没有帐篷,我们只好在树林里上课。”作为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本报记者蔺玉红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地震80个小时后,我们学校就复课了,坐在解放军连夜搭起的板房教室里,准备中考。”玉树州孤儿学校初三学生尕松东周的话里充满温馨。

小小的玉树巴塘机场,打通了玉树地震救援的空中“生命线”,短短一个星期就超负荷地起降飞机256架次,不仅紧急运输了大量伤员,还把各种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及时抢运到灾区。

“没有国力的强大,没有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积累,民航这样高效、有序的救援是难以想象的。”民航青海监管局局长胡红斌感慨连连。

34年来,变迁的不只是物质基础,还有思想观念的进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我国政府都设立了全国哀悼日,为逝者降旗默哀。“这体现了中国对生命的尊重。”澳大利亚记者高安西评价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德山说:“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中,所展示的抗震救灾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只要中华民族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它不但会继续培育我们优秀的子孙,而且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