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识繁体无妨,但请勿培养孔乙己

2010-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唐果 我有话说

近日,河南省漯河市联合六部门下发在全市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消息既出,众说纷纭。细细分析公众的“鲜花”与“板砖”,对于我们探讨应该如何传播经典、传承文化,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有怎样的角色定位,或许不失为一个契机。

首先,“识繁体”有没有必要?汉字繁简之争不是新话题,去

年、前年两会上,都因有政协委员建议增设繁体字教育甚至提议“恢复使用繁体字”而引起一片哗然。此后,废简复繁断不可取,用简识繁或可提倡,成为许多学者与大众的共识。此次新浪网对该市此举的调查显示,近15000名投票网友中有一半以上选择“支持,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涵养和个人素质”,从中或可看出大多数人对于“识繁体”本身并无异议。

但热议并不仅仅局限于繁简之争。人们更关注的是该活动的细节:该不该兴师动众地要求“每人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该不该与中小学生挂钩,如推动《说文》进校园,报纸开设专栏专页,电台、电视台开专题讲座详解《说文》……也因此,有四成网友选择“质疑,此举过于兴师动众,可能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其实,正如传统京剧进课堂一样,即使繁体字进校园,让学生有机会认识了解一下常用繁体字,倒也无妨。当年笔者一位同学一进大学校门,就将启功先生题写的繁体字“学术会堂”念作“学术食堂”,传为笑谈,也凸显了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而现在,人们只是担心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这种善意的初衷被变了味而已。何况,认识繁体字,一定要读《说文解字》吗?毕竟这部文字学的工具书不是通俗读物,即使中文系的大学生大概都不见得人人通读。阅读名著繁体字版本,游览名胜古迹时辨认碑文,甚至看港台电影的字幕……都是接触了解繁体字的途径。至于对汉字的精美深奥产生兴趣进而读《说文》,则是属于“高端需求”了。再进一步说:文字,或者说文字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承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单单繁体字,无法承受传承中华文化之重,切不可“舍本逐末”,只为读说文而读,为识繁体字而学,远离了阅读经典,领会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初衷。“你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吗?”许多读者都熟悉这句话的“典故”,并会心一笑。鲁迅先生以这样生动的刻画,塑造了一个迂腐可叹的孔乙己的形象。我们识繁体字,决不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孔乙己”。

而所有的质疑,最终指向的是当地政府的动机。《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正是当地名人,在各地争夺名人资源的情境中,人们不免心有余悸:这会不会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潮下的又一次“作秀”?好在当地回应:这只是该市已开展六年的“经典教育”活动的一环,活动并非强制,不做考核依据,并非枯燥乏味,力求生动活泼。老实说,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本无可厚非,重要的是,要做到真正的“以文化人”、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毕竟,我们向来不缺“概念”,缺的是诚意与成效。但愿当地政府不是急功近利地搞“运动”、盲目急躁地当“指挥”,而是真正能够厘清自己“服务者”、“倡导者”的定位,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升地方影响力方面取得双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