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湖北鄂州:城乡“无缝对接”

2010-05-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夏静 我有话说

绿树掩映的马路旁,是成排的单元楼和整洁的别墅庭院。屋内,水、电、天然气和互联网一应俱全;街边,公交车站、文体中心、卫生服务站和超市规范有序。这些原本属于城市的场景,如今却成为湖北鄂州“农村新社区”的标准模式。

2008年,鄂州成为湖北省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两年时间,乡村“靠近”了城市,“村民

”变成了“居民”,“全域鄂州”的构想正在城市与乡村的全面对接中逐步成为现实。

环境对接,淡化了“城乡观念”

“住在这里,一点不比城里差!”指着前方不远处正在修建中的新居,鄂城区燕矶镇池湖社区居民秦永山说。

顺着秦永山手指的方向,是一栋三层小别墅,门前有花坛、绿化带,水泥路直通家门口。这个社区里,已经有150多栋农家别墅建成,家家铺上了网线、接通了自来水、埋好了天然气管道。

“鄂州城乡一体化的‘精彩’之处,就在这些新社区!”鄂州市市长陶宏说。

鄂州,处于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地带,拥有1953平方公里土地和107万人口;如今,这里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还获得了“中国人居范例奖”。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得鄂州的“城乡一体化”具备了“先天优势”。

现在的鄂州,像池湖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一共有28个;下一步,全市320个行政村将逐步规划建设成106个“农村新社区”。届时,加上一座主城、三座新城、十个特色中心镇,“全域鄂州”的现代城市化格局将最终形成。目前,全市正在推进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供气网、信息网、市场网“六网融合”,以加快“环境对接”的步伐。

环境变了,身份变了,根深蒂固的“城乡观念”渐渐淡化。

早在2003年,在外打拼10余年的秦永山就在城区花5万元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小两室”,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如今眼瞅着老家也“变”成了城市社区,他毅然决定“回归”故里。今年春节,儿子发烧,两口子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带他去城里医院,而是直奔社区卫生服务站,三天就治好了。

“这里比我们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到农村“一日游”的“城里人”小李羡慕不已。

产业对接,拉近了“城乡距离”

“3座新城、10个特色中心乡镇和106个中心村能否成为鄂州城乡一体化的‘引擎’和‘载体’,关键在于有没有产业支撑。”陶宏向记者解读了“住”和“富”之间的联系。

在解决好“住”的同时,鄂州也规划了“富”的方案。

不久前,鄂城区杜山镇路口村45户村民搬进新居,当地政府利用搬迁后留下的100多亩土地,为他们建造了80多个蔬菜大棚。“建高效农田,发展蔬菜产业,让群众既当新居的主人,又当产业的主人。这样群众才能在新社区呆得住,住得好。”路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文胜说。

整个“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完成后,可节约耕地5.1万亩,相当于一个乡镇的面积。利用这些土地,鄂州市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拉开了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架势。

在长港镇峒山新社区,53岁的程松林是远近闻名的“能人”,种了30年棉花,年年有好收成。“担心搞形式,有头无尾,祖辈留下的土地,万一浪费太让人心疼了。”祖祖辈辈守着的土地即将“改头换面”,程松林不无担忧。

然而,这种担心马上消除了:浙江老板带着1.6亿元来这里建千亩花卉苗木基地了,投资3000万元的华中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也落户了……土地不但没被浪费,而且还长出了“金子”。对于未来,老程已经有了明确规划:自己搞个“农家乐”,开发几个像样的土菜,别墅房间多,还可以拿出来租给游客住。

农村人口向社区和镇区集中,为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超市、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乃至于日渐繁忙的公共交通,都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国吴都历史文化旅游区、梁子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红莲湖休闲健身旅游区,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睐。在市政府的有序引导下,全市的服务业和旅游业也开始走向“一体化”,近两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55家,许多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

管理对接,打破了“城乡分治”

杜山镇路口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厅里,集合了社区党支部、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站、文体活动中心等机构。村民办证照、批申请,只要把相关材料往这里一送,办事员就会提供全程服务;事情办妥了,工作人员会直接送到村民家中。

走访华容区庙岭镇恒大社区,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个社区是在四个行政村基础上规划建成的,居民原有的户籍、土地隶属关系全部被打破。为了突破管理难题,恒大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取经”,探索出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以经济组织为支撑,理事会联手监事会的社区管理模式;重大活动、财务收支及相关决策,都由8名代表组成的

理事会和10名代表组成的监事会联手审议和监督。管理方式的“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必然趋势。

为化解“城乡分治”的弊端,鄂州市全面调整政府行政职能,推动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基层下移,逐步从制度上使政府对城市和农村的管理统一起来。按照不同功能定位,逐步将区级机构改为功能区、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实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高效服务城乡居民。

为了主动适应城乡布局的改变,鄂州市级政府机构也进行了“瘦身”:市政府部门由32个精简为27个,区级党政机构仅设16个左右;其中,区级机构“减肥”达到50%。

“此次机构改革以减少层级为突破口,目的在于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区别于传统二元结构的城乡共治新模式。”鄂州市委书记范锐平指出。

同时,随着户籍坚冰的消融,“市民”和“村民”有了一个统一的身份――居民。近两年,鄂州取消了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指标限制,统一按公民常住地登记户口,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的基本条件。一些依附在城镇户口上的“附加利益”,现在变成了城乡共享的“社会福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