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州:不能承受暴雨之重

2010-0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张景华 我有话说

近一周来,广州遭受3场特大暴雨袭击,一周降雨量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百年罕见。暴雨过后,道路水浸,交通瘫痪,商铺、学校水漫,小汽车成了“潜水艇”,地下车库成了“水库”。广州,这个华南中心大都市,本是喜水之城,却饱经“水患”,成了不能承受暴雨之重的“洋城”。

罕见特大暴雨频袭

广州

5月14日下午,气象台的一条暴雨预警,让准备度周末的人们的神经紧绷起来。特大暴雨第3次袭击广州。从下午5点17分开始,短短6个小时内,广州暴雨预警三级跳,从黄色预警直升到红色预警。

14日下午4时,广州的花都、从化、白云三区交界区域连降暴雨。18时30分,暴雨转移到中心城区。晚7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记者驱车行驶在珠江新城临江大道,雨水落下,由点到线,等记者打开雨刷,瞬间天如同漏了一般,暴雨倾盆,前面白茫茫模糊一片。

当日晚8时,广州三防指挥部接到第一宗险情,黄石花园出现水浸。暴雨越下越大,内涝水浸点不断增加,其中海珠区新港东立交、白云区黄石东路黄石花园、荔湾区黄沙大道水产市场、天河区中山大道、中山一路梅东路、华师正门、云城西路机场路隧道等21个路段或地区“水浸街”。

此时此刻,广州市各有关部门正严阵以待。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连夜作出批示,要求广州各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本次暴雨的防御工作,把暴雨对城区的影响降到最低。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广州市三防总指挥苏泽群坐镇市三防总指挥部,要求各级三防办及时把防御预警延伸到街道和居委会,全面做好暴雨内涝的布防和抢险工作,特别对“5・7”特大暴雨出现水浸的区域加强布防,确保不发生水浸。

位于中山大道相邻的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由于地势较低,每遇暴雨,这里都是汪洋一片。14日下午4时许,中山大道华南师范大学正门路段,6台抢险车、20多台水泵每隔200米一字排开抽水抢险。然而,暨南大学还是没有逃脱“水漫金山”的命运。

据广州市三防办统计,“5・14”特大暴雨超过了之前“5・7”、“5・9”两场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为90.67毫米,中心城区平均降雨量为145.69毫米,广州73个镇街受灾,受灾人口5209人,转移群众1180人,中心城区陆续接到内涝报告99宗,市区21条主干道瘫痪。

广州变“广洲”:天灾还是人祸

本来广州人是喜水的。水是财富的象征:城市依水而兴、因水生财。然而如今,广州人却“谈水色变”,水成了“破财”的祸首。

5月7日凌晨,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突袭广州。一夜之间广州变“广洲”。道路水浸、交通瘫痪;商铺、学校水漫。据广州市三防办初步统计,“5・7”特大暴雨,广州102个镇街遭受水浸之灾,109间房屋倒塌,35个地下车库变“水库”,1409台车辆成了“潜水艇”,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达5.438亿元。

5月9日,暴雨再次“光临”广州,12小时内降雨量达59.7毫米。

5月14日,饱经“水患”的广州又一次受到暴雨的“眷顾”,“羊城”变“洋城”,中心城区90多处发生内涝灾害。

根据广东省气象台提供的资料,近30年来广东出现了4次特大暴雨。那么为什么今年的暴雨让广州饱受“水患”之苦?

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指挥、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认为,客观原因是暴雨雨量太大。例如“5・7”特大暴雨创下了“三个历史罕见”:一是雨量之多历史罕见,二是雨势之强历史罕见,三是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则认为,5月7日降雨发生在半夜,给防御和应对带来困难。5月14日的平均降雨量为145.69毫米,由于预警及时,应急到位,防范得力,造成的损失小于“5・7”特大暴雨。

几场暴雨过后,尽管广州有关部门一再宣称:“广州市三防应急体系、水利工程、排水设施和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经受住了考验。”但广州“水漫金山”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市民认为,广州目前城市“硬底化”日趋严重,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多处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此外,城区内防灾减灾措施还没有层层落实到社区及居委会,尤其是一些新楼盘,暴雨预警信号不能及时传递到住户,物业管理抵御自然灾害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暴雨考验城市管理者

暴雨过后,有人为羊城号脉:“这两年,为迎接亚运会,广州有200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排水负担。”

实际上,为了整治“水浸街”现象,早在去年3月入汛期第一场暴雨后,广州就已投入9亿元,重点整治全市228个“水浸黑点”,目前已经完成185个。改造前,广州85%的地区排水标准仅是一年一遇。改造后,普通地区是2年一遇的标准,重点地区是5年一遇的标准。

然而今年的几场特大暴雨,还是让广州猝不及防。为什么投入这么多,成效却不明显?

广州市市政集团总工程师安关锋博士认为,近期暴雨造成的“水浸点”多集中在路面施工密集的地方,大量建设工程改变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设施现状,给城市排水带来不少挑战。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广州大量的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楼群、越来越高的城市“硬底化”。过去,土壤、水塘管道全方位立体纳水,现在,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广州工程建设项目过多,很多水浸的发生就是因为淤泥等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了排水管道,致使地下水倒灌,加剧了排水困难。有学者认为,城市建设过于注重效率,经济高速发展,工程上马快,等到出现了问题才来补救,必然要付出高昂的学费。

“暴雨也暴露出广州应急体系的不完善。”有关公共管理专家认为,尽管气象部门提前预警,但涉及城市公共管理的部门如市政、交通、公安等没有及时联动起来。有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广州治水不能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啦!必须靠“规划防洪”、“工程防洪”、“问责防洪”。

近日,万庆良在主持召开广州市三防工作紧急会议时表示,“5・7”特大暴雨提出了三大研究课题:一是研究提高防洪排涝标准,要进一步增强超前意识,在原有的防洪抗灾基础上,提高堤围、城市街道、地下空间等防洪排涝标准;二是研究提高应急联动水平;三是研究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5月14日晚,路人在广州市中山一路杨箕路段半米多深的积水中艰难前行。当晚的一场暴雨突袭广州,令羊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次变成“洋城”。广州市气象台晚间已经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