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8个企业抢一个毕业生

2010-05-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刘培香 我有话说

在深圳这个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经济特区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建院8年来,她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杰出人才到这里任教,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到这里求学,她创造了“8个企业抢一个毕业生”的就业奇迹……她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金广君说:“深圳研究生院创办之初就是‘摸着石

头过河’。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就想闯一闯,试一试,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一条新的路子……”没想到,这一闯,这一试,让深圳实现了高等教育跨跃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也让哈工大建立起了一个“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深圳研究生院。

专家至上:一流团队花落高枝

翻开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教师基本情况表,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个称得上“豪华阵容”的教师队伍呈现在记者眼前。

有人会问:是什么吸引并留住了这些海外高水平人才?

哈工大校长王树国的回答,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问:“吸引人才需要给予一定的待遇。但是高薪引进一个人才不足以改变整个面貌,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的载体更重要。深圳研究生院就要做这个载体。”

哈工大原副校长、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家琦解释说,深圳研究生院建院伊始就与国际接轨,实行研究生院教授会、学科部教授会的二级决策制度,学科部下面是各教授领衔的研究中心或者研究所,行政机构异常简化。同时深圳研究生院在人员管理上采取全员聘任制的用人机制,任何岗位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地激励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自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朱晓蕊、日本德岛大学的张钦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秦阳等青年教师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宽松的政策条件、较高的学术自由度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给了年轻教师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

据深圳研究生院人事处处长赵同胤介绍:深圳研究生院已经形成了以全职教师队伍为稳定核心,以校本部师资为依托,以博士后为师资储备,以整合国际优质资源(特聘教授、访问教授)为特色的师资团队。其中全职教师博士化率为100%,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近70%。

本着“高起点、国际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深圳研究生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优秀人才方面的政策,并于2004年启动了“百名海外英才”协作与引进工程。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著名高校的年轻教授、学者来校任职。

记者在深圳采访期间了解到,从本学期开始,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真正实现了院长办公会、教授委员会、院务工作委员会“三权分治”的管理模式,使工作更加高效、透明。相信这又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先例。

国际体系:造就一流人才成长空间

有了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吗?不,还需要有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培养体系。

从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除政治、体育等课程外,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90%以上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师用英语或双语授课,学生作业、讨论、答辩也多用英文。这一举措在深圳大学城、在全国高校中独领风骚。

虽然英语授课让研究生院的新生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但还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04级研究生祝捷说,学生有机会进入真实的外语语境,大家都有一种“小留学”的感觉。

英语授课也方便了外籍教授授课和留学生听课。尼日利亚留学生保瑞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真正做到了英文授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可是我已经爱上了这里……”

对于哈工大来说,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籍此建立起与国际接轨并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以培养面向国际化、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竞争的人才。

据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合作处处长梁秋茹介绍: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办学”的目标,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与5大洲24个国家120余家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搭建起了“国际学术联盟”这一办学平台。目前深圳研究生院已经与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联合培养了106名学生,不仅使深圳研究生院的学生得到了国外学习的机会,也吸引了国外合作院校的学生到这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良好互动。建院以来,共有15名全日制硕士、博士留学生和两名高级进修生在学院就读,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400多名留学生来到这里进行课题研究与短期进修。

校企合作:让人才和企业“无缝链接”

也许你会问:即使在经济危机冲击下深圳研究生院的毕业生也能供不应求,这里面有什么秘诀?

即将成为腾讯公司正式员工的2008级硕士研究生石岩、丁学凯讲述了校企联合培养带给他们的收获,在这里他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动手能力,实现了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他们在企业的导师认为,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这些优秀的学生为企业的研发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在企业“真刀真枪”的演练会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就业难,其实质就是高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深圳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敏说,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就是要借用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平台,使纸上谈兵的论文真正转化成有需求的科研成果,使人才与企业实现无缝链接。

然而,2002年6月,当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首批124名硕士生直接被送进深圳的各大企业去做课题时,他们的心里却充满了困惑。深圳研究生院首届研究生宋敏说:刚到和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做毕业课题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几乎什么也不会,原来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这样大……感谢哈工大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这种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真的很好!

深圳研究生院学生发展处处长俞晓国说:每一位经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都经历这样一个磨合过程――从学生到员工、从理论到实践,他们在这种硬碰硬的实战中迅速走向成熟。有的企业为了留住这些研究生,不等他们毕业就开始发工资。

因为第一届学生的良好示范效应,第二年企业纷纷主动上门“预订”,200多名研究生很快被“抢购”一空。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8年毕业生中,有72%就职于高新技术企业,12%就职于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另有12%继续深造,毕业生中60%以上在深圳就业。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2004年深圳研究生院与微软、IBM、华为等38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组织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为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搭建起了高水平的平台。6年来,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企业达到100多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00余人。

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华南城董事局副主席许扬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已赋予哈工大“厂校合作”新的意义,这种高起点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受到了深圳企业的广泛赞誉。

在2007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建院5周年大会上,深圳市副市长闫小培说: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发展思路,开拓性地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成功之路,为深圳市中坚科技人才数量、质量的积累,对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国际化城市目标及深圳的长远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底,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新的《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在原有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将探索本硕连读教育模式,全面推进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体制机制及办学模式的改革,5年内初步形成包括本、硕、博及博士后研究的完整高等教育科研体系。相信这对哈工大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