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问策珠三角经济转型

2010-05-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沉着应对,国民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暴露出来。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更为迫切。30多年前,广东省
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对外开放的道路;30多年后,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能否带给我们新的借鉴?

日前,本报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共同组成“新转变・中国行”采访组,与经济学家、企业家一道来到广东东莞长安镇,感受中国经济最细微的变化,寻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鲜活的案例。今天,本报特刊出部分采访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组成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厉以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

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为何“转”?

关键词:“难以为继”最佳时机时不我待

谢鹏飞:广东原有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在三个“难以为继”:原来高度依赖外需市场的增长模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下已经难以为继;产业和技术层次低,在快速发展的国际竞争当中难以为继;过去高度依靠物资消耗,高消耗的模式已经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等压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为继。

厉以宁:我们不但要看到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也要考虑到推行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现在经济回升了,市场活跃了,应该说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在国内三个最重要的增长极当中,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都在迅速地推行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不抓紧推进经济转型对广东是不利的,留给广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怎么“转”?

关键词:四个优势守正出奇路径选择

厉以宁:广东经济有四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人才优势,三是社会资源优势,四是体制优势。四大优势中,最重要的是体制优势。如果没有体制优势,或者体制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前三个优势都会落空,进一步对外开放也实现不了。这是广东经济转型中一定要懂得的道理。

广东的体制优势支撑着经济转型。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广东民营企业的发展体现了自己的体制优势。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分流出的一部分劳动力,主要靠民营经济来吸纳。政策宽松一些,广东民营经济就可以吸纳更多就业者,也会鼓励较多的人走上自行创业之路。

贾康:珠三角的发展,我概括为“守正出奇”。所谓“守正”,就是必须掌握规律性的东西,一百年不变的基本路线就是中国现代化最基本的“正”;所谓“出奇”,就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实现超常规的现代化赶超。

珠三角要进一步发展,特别迫切要处理好怎么样从原来的工业化、城镇化转型到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更高层面上来。怎么处理我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真正在发展中坚持节能、降耗、低碳化生产,形成可持续的新推动力,怎样把这一过程和我们潜在优势结合起来,是要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之下,我们必须处理的不单是表面的矛盾现象,还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挑战。要“出奇”,珠三角必须下决心继续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前列。比如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制度的突破等。一系列的资产、财产和重要资源在矛盾凸显的过程中制约我们,而相关的产权运作一旦突破,又可能变制约为助推。

谢鹏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把握好时机,但对一个地方和区域来说,转变的路径选择更为重要。针对三个“难以为继”,广东从实际出发作出了路径选择:

一、扩大内需。主要包括扩大广货内销、大力推进城镇化、激活民间投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广东就坚定提出保增长绝不保落后生产力,借这次危机冲击的倒逼机制调结构、促转变,集中资源发展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和LED照明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二、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先进制造业只有往服务化方向走,才能转型升级。我个人认为技术先进不一定是先进制造业,但制造业的服务化就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所谓制造业的服务化就是在制造环节的上端加大研发、投入、设计,在它的下游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通过这个线路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技术创新。广东跟全国200多所高校进行战略性合作,还跟中科院一百多家科研所合作,推动自主创新。

四、注重民生,特别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厉以宁:加速城镇化和经济转型是相伴而行的。城镇化本身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全国范围看,今后10年,城镇化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即从目前的46%提高到56%,每年平均有一千多万人迁入城镇,这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无论是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还是出口看,城镇化都将为广东的经济转型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

广东在城乡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即“单向城乡一体化”阶段是有成绩的,中山市的城乡一体化进展就是例证。广东能不能在从“单向城乡一体化”转向“双向城乡一体化”的改革中先进行一些试验?广东有条件这样做。可以选择一个市作为试点,对全市的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在“单向城乡一体化”推进到一定程度后就着手“双向城乡一体化”的试验,农民住房的户权认定和抵押问题、农村的小产权房问题、城乡社会保障统筹问题,城乡收入的同步增长问题等,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转型需要注意什么?

关键词:企业信用政府作用创新风险

丁力:市场缺乏信用会影响企业的升级换代。大企业创新,小企业也创新,其实是创新资源的低水平重复配置,小企业不敢把自己的脑袋系在大企业的裤腰带上。因为大家都对企业信用信心不足,导致分工不充分。因此,政府应该为企业转型创造良好环境,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真正把市场变成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力量。

说到底,经济转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们要紧紧扣住企业转型这个主体。政府转型是为了配合企业转型,当政府和企业两只手都硬的时候,我们的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就有了希望。

贾康:珠三角在发展中,经济要转型离不开政府继续转型。政府的职能作用怎样进一步合理化、怎样进一步优化升级?其中重要的一个切入点,是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怎样合理地发挥顶层规划的指导作用。一个地区的规划能否在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发展中表现出品位、水准,这是对地方政府的考验和挑战。不可能靠市场主体解决顶层规划的问题,必须由政府充分、合理地发挥作用。

丁力:珠三角有很多“三来一补”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无可挑剔,管理也是有水平的,但他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常常处在被动挨打的地步。这些企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转型发展路径?我认为,这些企业好比处在小学阶段,不可能直接上升为创新型的大学阶段。在今天的环境下,如果过早地放弃生产环节,简单地抓住两头,会有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因为创新会带来技术、市场和制度方面的风险。如果创新活动没有足够的风险分担能力和机制,这种创新无疑是自己找死。

所以,不能让珠三角的企业停留在生产主导型的低级阶段,而应该鼓励他们尽快地面向市场,走入市场,成长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第二代企业。

(本报记者李金桀采访整理)

珠三角繁忙的小家电生产车间正在酝酿新的转机。本报记者李金桀摄

链接

1994年,广东省委首次正式提出“珠三角”概念。目前通常说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广东作为“中国制造”的最大基地,素有“东莞一堵车,世界就缺货”之说。

更多内容可关注央视财经频道近期将播出的《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新转变・中国行――珠三角经济发展问策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