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

2010-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人克明 我有话说

敞亮大气的内蒙古馆散发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本报记者高平摄

  

蓝天、白云、胡杨……草原美景风光无限。本报记者刘新武摄

祝福草原祝福世界

有一片草原,在上海、在浦东。

这或许是地球上最小的一片草原,铺在上海世博园内蒙古馆的前厅。茸茸的、绿绿的,铺向绘成蓝天的幕墙。幕墙上是朵朵白云,自由地飘荡着,俯望着绿色,俯望着沙漠中挺立的胡杨。偌大的中国馆,分割成数十个方厅,中间是甬道,两侧是各省、市、自治区的分馆,一排排地坐落在那里。五十六个民族星散开来,又聚在一处,很有大家庭的意味。每个省区都峥嵘着自己独有的色彩,或是庭院、或是小桥流水、或是曲径通幽,各色的灯火璀璨着、炫耀着,让汹涌而来的人流目眩、迷离……。忽然间,人们望见了这唯一的草原、唯一的辽阔,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叹,脚步涌向了这里,仿佛望见了宁静、望见了自然――霎那间,人们来到了内蒙古。

开放式的辽阔令人肃然起敬。

六匹白色的骏马雕像从草原深处奔驰而来,从那雕满岩画、镌刻着蒙古元音字母(查干陶勒盖)的石岩上奔腾而下,像是从远古跑到了今天、跑进了世博园。五柄威风的苏鲁定屹立在骏马的身侧,仰望着天穹。草原上,几组模型被玻璃地面覆盖着,像是几泓湖水在荡漾,其中最大的湖面下,是古代蒙古草原上城市的雏型――古列延。众多的毡房、宫帐、勒勒车围成一个巨大的圆,畜群在巨大的圆周里自由地漫步着。我的思绪瞬间飞到了13世纪,那时的蒙古人,那么和谐地与大自然相处在一起,那时的马蹄,那么轻柔地敲在大地母亲的身躯上,充满了亲情、充满了诗意……

有一份感动,在上海、在浦东。

走进内蒙古馆的内厅,是一处微型的剧场,环形的天幕让人有着270度的视野。随着苍凉、悠远的呼麦声,天幕上递次走来莽莽无际的森林,走来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河水在奔涌,湖水在荡漾,鸟在飞、花在开、马群在奔腾、牧人在草原上行走。随着纱幕后灯火的明灭,人们间或望见了演奏或歌唱着的艺术家,他们与山川河流叠化为一处,让人辨不清是影像还是真人,亦真亦幻,如诗如画像梦境一般。我注意到,在这里驻足的上海人最多,似乎能感觉到他们心中那份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渴盼。人群中我遇到一位曾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插队的上海老知青,还依稀记得几句蒙古语的她,拭去泪水,几乎是自言自语地说:“很怪的,那时我是拼着命也想回上海,只要回到上海,回到姆妈身边,我做什么都高兴……可是现在,我拼着命地想草原,也不知道为什么。上海很美,生活也很方便、很体面,可心里很空的。一听到蒙古音乐、一见到草原,我就忍不住自己的泪,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这仿佛是一个世纪性命题,真的很难说清。我想,这可能就是现代都市人的集体困惑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在她灵魂深处都渴望着与大地之母、与大自然的亲近。一旦割离,她便会有莫名的惶恐;一旦亲近,她将会从内心感到温润和贴附。这恐怕也是内蒙古馆之所以吸引那么多的惊异、那么多的追捧的原因所在。

在上海、在浦东、我不由得想起呼和浩特、想起海拉尔,想起诸多我们平日从未留意过的小城市,它们人口不多,规模不大,却无一例外地充满了草原文明的气蕴。这气蕴藏得很深,每一个目光、每一声言语中无处不在。那酒、那茶、那音乐、那歌声,就像着了魔法似地抚慰着你疲惫的心灵。人,不论你是来自哪个国度、哪个种族,一俟成熟之后,才会懂得,其实人的欲求是那么简单――一份天然、一份宁静、一份感动……

有一种思考,在上海、在浦东。

本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个主题下每个省区都有自己的诠释,而内蒙古馆的主题则定义为“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正如内蒙古自治区领导所阐述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草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聚集的地区,而草原文化开放、诚信、包容的精神,崇尚自然、生态永续、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相契合。探寻草原文化智慧,传承草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文明成果加以创新和发展,就可以在保护草原城市生态的同时,使得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散落在草原深处、湖畔、森林、沙漠之中的每一座城市,都与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共同发展,让内蒙古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立了‘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这一主题。”

蒙古民族从远古一路走来,城市的含义也不断地变化着:从最初的“阿寅勒”演变为“古列延”,再到黑城子,功能在于军事要塞和城堡。从元上都到元大都,功能则偏重于政治与商业易贸。而从今日的呼和浩特到包头,再到如繁星一般散落在草原、森林、田野之中的城市,则更多地兼容了文化的意味。明天的草原城市走向哪里?它们有哪些更先进、更环保、更独到的功能?在城市迅速崛起,交通更为先进,资讯更为发达开放的未来,草原文明的走向在哪里?蒙古民族的文化精神能否散发出更夺目的光彩?这些猜想和蓝图只能留给我们的下一代,因为,未来属于他们。所以,内蒙古馆特地从全自治区征集了2010幅少年儿童创作的图画作品,未来内蒙古的城市的容貌,将由他们亲手勾勒。

我想,不论我们的城市走向哪里,走得有多远,她一定是有着草原文明火种相伴。这火种曾点燃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定能照亮子孙的未来路径。

在上海、在浦东,我深情地祝福着草原母亲……

在上海、在浦东,我深情地祝福着大地母亲,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

(作者为国家一级词作家,蒙古族,先后创作《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在哪里》、《这片草原》等上百首风靡草原的歌曲和散文、报告文学等。)

上海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揭幕

俞正声胡春华出席开幕式

本报上海5月24日电(记者高平)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今天移到了上海世博园。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上午10点,上海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出席开幕式。

内蒙古是上海世博会举办活动周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活动周将围绕“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的主题,展示内蒙古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反映内蒙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树立内蒙古现代、生态、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形象,倡导现代化进程与继承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城市发展理念,表达人、自然、城市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活动周期间,内蒙古的文艺团体将在庆典广场演出《马背激情》演唱会,让观众倾听天籁之音、感受草原风情。踩街巡游《走向幸福》通过艺术化的手法突出展示蒙古族马、敖包、弓箭等视觉元素,展现蒙古族风情;宝钢大舞台小演出区上演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蒙古族婚礼》,现场表演马头琴、呼麦、长调等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艺精品;宝钢大舞台大演出区演出音乐剧《心之恋》,融合富有蒙古族特色的呼麦、长调、舞蹈、杂技等多元艺术手段,表达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最难能可贵的是内蒙古的这些文艺演出,都是专门为世博会精心创作排练的。内蒙古专门为本届世博会创作了11首新歌,踩街巡游的乐曲也是新创作的。

为了让海内外的观众零距离接触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艺术,活动周推出大批互动性展演项目。观众可以学习马头琴、陶布秀尔、蒙古象棋、绳艺(编织)、骨雕、弓箭、桦树皮、蒙古靴、沙画、马具、蒙古刺绣、达斡尔哈妮卡、木库莲等民族工艺品的制作技艺。

活动周期间,内蒙古文化厅举办以文化演出、书法绘画、文物博览等内容为主的草原文化推介会,内蒙古旅游局举办草原文化之旅推介会。

馆长专访

草原文化的魅力

――访内蒙古馆馆长李春光博士

本报记者高平

每当游客来到内蒙古馆时,他们的心情一下子会豁然开朗起来。内蒙古馆主体外型采用敞开式布局,草原、沙漠、森林、蒙古包与环幕上的白云、繁星连成一个自然空间,再由哈达飘逸环绕,仿佛让人走进了城市中的草原,草原中的城市。

谈起内蒙古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世博会中国馆内蒙古馆馆长、经济学博士李春光如数家珍。他说,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绵延的森林,一望无垠的瀚海戈壁,自然风光神奇迷人,经过上百名专家的论证和方案筛选,内蒙古馆依托独特的区域特征和草原文化资源,确定以“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为参展主题,向世界呈现一个具有独特人文特色、悠久历史文化又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内蒙古,一个保持传统、创新进取、民族团结的内蒙古。

内蒙古馆分展示体验厅、影院两个部分,共设置13个展示互动项目和1个环幕影院。展现了内蒙古壮美辽阔、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跨越八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北方草原城市独特的文明演进历程。

李春光说,解决好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内涵。世博会开启着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人们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理念,与草原文化的理念是相同相融的。

千百年了,草原上的人们形成了崇尚自然、合理取舍、生态永续、诚信包容的文化基因。比如蒙古包可装可拆,没有建筑垃圾;勒勒车没有一颗铁钉,走过的路来年小草照样生长。这些草原文化智慧启示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会运用草原文化智慧,保持城市生态与现代化建设的和谐统一。在保持草原城市生态发展的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让各民族人民共享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使得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散落在草原深处、湖畔旁边、森林、沙漠之中,坐落于矿山、国界的每一座城市与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共同发展。

李春光介绍,内蒙古馆建设前,就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利用和节能环保。我们的地面采用了国家技术专利沙砖,它是由沙漠里的沙子制成,变废为宝。中国馆的地面也采用了这种沙砖。在展馆中设置可以互动体验的电动汽车、草原飞行器,展示未来草原城市对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保证城市运营所需能源的诉求,增强参展者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减少因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困扰。内蒙古馆的各个造型也充分考虑可装可拆,世博会结束后,部分展台要运回内蒙古永久展出。

李春光说,内蒙古参与上海世博会,无论从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群众的参与程度都是空前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联络和组织了9个协会的上百名的专家团队进行内蒙古馆的创意设计,聘请了美国百老汇的导演指导文艺演出。中国庆华集团公司等团体积极进行草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为世博会献策出力,显示出内蒙古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匠心独运的内蒙古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成草原文化的百科空间,是参观者流连忘返的清纯之地,更是我们启迪未来发展智慧的思想之地。

世博人物

一个是《蒙古秘史》创作者

一个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祝颂传承人

包金山敖云达赖同赴世博会

本报记者高平通讯员金柱

在上海世博园内蒙古馆,陈列着一本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书法长卷《蒙古秘史》。高140公分,宽80公分,在版式上采用旋风叶形成(版本学上又称作“梵夹装”或“经折装”),全长148米,创下中国书法长卷之最。

5月20日,记者在呼和浩特的一家宾馆见到了书法长卷《蒙古秘史》的作者包金山。西装革履、戴着前进帽的包金山,是标准的蒙古汉子,脸膛红润,肌肉结实。尽管他汉语讲得不太流利,但汉文书法和蒙文书法都写得非常漂亮,是内蒙古有名的蒙文书法家。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文化人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林业局的局长,中国植物大熊猫――四合木自然保护区就在他的辖区内。

包金山说,他1965年出生在内蒙古鄂托克旗一个蒙古族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就非常喜欢书画。擅长蒙文楷书和行书,他的作品被公认为“金山体”。自2001年开始,先后创作完成三项中国之最:汉白玉石刻《蒙古秘史》、丝绸绣《蒙古秘史》和《蒙古秘史》书法长卷。200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书法作品《成吉思汗箴言》。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书面著作,它记载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先祖谱系和他一生的业绩,同时也记载了太宗窝阔台汗统治时代的历史,书中对于古代蒙古族社会的生产活动、社会组织机构、氏族部落变迁、部落战争、社会心理、民间习俗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描绘,被誉为古代蒙古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将其列为世界名著。

包金山以国际著名蒙古学家巴雅尔教授标音本《蒙古秘史》为依据,历时三年半,在宣纸上书写了《蒙古秘史》282节的全部内容,洋洋6万余字。十几年来,他把大量的积蓄用在了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上,目前,他的《蒙古秘史》系列艺术品已经开发出7个系列,其中5个获得国家专利。但目前他还没有赚到钱,反而是搭进去不少钱,就连买支好毛笔都舍不得。

就在采访包金山时,一个更壮实的蒙古汉子走进了房间。他是包金山的同学,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祝颂传承人、鄂托克旗文联主席敖云达赖,汉语意思为智慧的大海。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祝颂,是在祭祀和特别隆重的仪式上进行主持、朗诵祝颂词的民族文化活动,是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敖云达赖不愧是搞主持的,非常健谈,幽默。他摸着自己的大肚子问记者腰围多少。2尺6不到。敖云达赖哈哈一笑,哎,小娃娃,看我3尺9。

仔细一打听,记者意外得到一个独家新闻。原来他们同学二人肩负着一个重大的任务,世博园内蒙古馆副馆长、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葛健先生派他们担任内蒙古赠送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礼品的主要贵宾。其礼品就是包金山的书法长卷《蒙古秘史》,一幅包金山的蒙古文书法作品《民族大团结万岁》。敖云达赖将要当场朗诵颂词。

5月21日,包金山、敖云达赖同学2人飞往了上海。去参加世博会前,他们都做了一身崭新的蒙古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