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2010-05-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张明平 我有话说

5月19日,镇江市“百名教授进百企百家企业进校园”活动在江苏大学开幕,江大与镇江市5家企业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63名专家受聘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此前一天,该校参加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项目洽谈会,展出推介学校200多项科技成果,并与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等签署了7份合作协议。

江苏大学多年

来致力于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坚持特色发展

“保持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范明说:“因为我们的根在行业,社会影响、用武之地也主要在行业。”江苏大学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了包括“强势学科优先”在内的“四个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打造与行业关联度紧密的优势特色学科,以特色引领全局,以“长项”带动“短腿”。特别是倾力打造机械动力工程、农业工程两大学科群,建立和培育了包括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内的10多个涉农工程学科。该校的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全国唯一以研究水泵为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作为全国喷灌机械、小型潜水电泵等的行业归口单位,学校一直坚持当好行业“领头羊”。主持修订和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占全国泵类产品标准总数的50%以上,合作企业达1000多家,全国约80%的喷灌机和水泵CAD软件、70%的无堵塞泵、60%的小型潜水电泵、50%的轴流泵水力模型、40%的无过载泵和水泵试验台为江大设计和开发,并在三峡工程、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内外重大工程上广泛应用。“特色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范明认为:“拓宽和转型是行业特色高校强校之路。”多年来,江苏大学坚持“滚动式拓宽”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发挥优势学科的集成和集聚效应,形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合力。如,集成农业装备、农业排灌、农用动力、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集成机械、车辆、材料等学科优势,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与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引领行业发展。如,发挥其他高校少有的在生物工程、热能、动力机械等学科群体优势,先后成立了江苏省生物柴油动力机械应用工程中心、江苏省动力机械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中美生物质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融入区域创新

“地方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为地方发展服务义不容辞!”江苏大学袁寿其校长说。多年来,江苏大学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牢固确立为地方服务的思想,努力推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接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相接轨“两个接轨”,面向行业、走进企业,大力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承担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行业、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大项目、大课题。毛罕平教授等研究开发的、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智能温室,能根据种植目标、生长状况和外界环境的不同,温室里的温、光、水、气、肥等能够自动调整,及时给作物“缺什么补什么”;种植的生菜什么时候抽薹,预测的误差不超过两天。这种温室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低30-40%,运行能耗低33-50%,收益却高出几倍,被5家温室企业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利税和节支总额17.32亿元。

近三年来,学校同江苏沃德、常柴股份等企业携手,获批了13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总资助经费达1.3亿多元。结合江苏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赵玉涛教授等开展了“新型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档汽车用高性能轮毂,开创了轻合金车轮行业应用复合材料的先例,打破了该领域一直被美国、英国等国专利技术垄断的局面,研究成果在江苏大亚沃得轻合金有限公司、江苏凯特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江苏金象减速机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推广应用,其中5家企业已经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累计新增销售15亿以上,创利税超过1.9亿元。

搭建服务平台

江苏大学着力构建立体社会服务网络体系,搭建校地、技术、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四大平台”,为行业和地方服务。去年上半年,针对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学校推出了科技服务“1863计划”,积极为企业和地方发展解困,为企业技术创新培养1000名工程硕士,组建80个教授专家团与江苏产业或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对接,集成优势资源和行业、企业结成6大产业战略联盟,组建3个以上地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校已与50多个地方政府或科技主管部门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科技服务已辐射到全国20个省、直辖市,以共建研究院、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工作站等形式,与160余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共建科技协作联合体,200余名科研人员担任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咨询专家与顾问,更高层次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让学校与地方经济实现了多赢发展。

江苏大学还充分学科和人才优势,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在地方建立研究院等,延伸服务平台,将为地方和企业的服务的“端口”进行前移。此外,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在镇江、常州、无锡、东海等地建立了地方工程研究院,选派教授专家常驻地方,开展“定点”服务。与镇江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有10余家企业在园区孵化。

锻造一流队伍

江苏大学坚持“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拘一格”队伍建设的理念,每年投入3000万元进行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为期5年、总投入达3000万元的“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遴选出进行培养的9名拔尖人才、1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这两年囊括了学校80%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科技奖项,被人们称为“九大勇士,十八好汉”。特聘教授张弛教授受聘两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绩,领衔申请的中澳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及“中澳先进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平台项目,获得中国和澳大利亚联合批准,成为75个申请项目中最终获批的8个之一。去年下半年,他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就在前不久,他的又一篇高水平论文发表在国际最著名的化学权威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据了解,近几年来,学校通过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杰出人才积聚工程和“双百”计划,打造了一支整体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强的高素质科技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50多人,

强化行业特色,面向地方发展,江苏大学以扎实扎实的服务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