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怎么保护你,我亲爱的孩子

2010-05-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林红博士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明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也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最为轻松的一天。但是,由于前一阶段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伤害孩子的恶性事件,许多家长忧心忡忡,心情极为紧张。随后各地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都采取了多种安保措施,安全防范教育不绝于耳......那么

,家长的紧张情绪和多种渠道的安全防范教育会给孩子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林红博士提醒您:当孩子经历了超过其认识与经验范围的应激性事件,可能会出现多种身体不适症状,因此成人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拥有儿童的视角,去教育帮助孩子成长。

学习一向很好、很少让爸爸妈妈操心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叶子,最近出现脖子不舒服,头痛,有时肚子痛,脚后跟痛,还经常做被人杀害的噩梦。随后去医院做了全面身体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原来自媒体报道校园伤害事件后,妈妈就担心起自己女儿的安全,生怕厄运会降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提高防范意识,于是,妈妈详细地描述了现场情境,千叮咛,万嘱咐,要女儿一定在学校大门里面等自己去接她。和女儿走在路上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东张西望,唯恐漏过了哪一个坏人,没有识别出来。女儿蹦蹦跳跳,妈妈就会冲叶子大吼起来,怪她不懂事。妈妈还教叶子万一遇到坏人怎样报警,怎样求救……妈妈知道自己能做的都做了,然而还是放不下心来。她吃不香,睡不着,工作的时候经常走神,脾气也变得特别暴躁,一点小事就让她很容易发脾气。特别是到孩子快下学的时间,妈妈如坐针毡,每分每秒都感到是那么地难熬,她时刻担心着女儿的安全。而一向活泼的女儿最近却胆小怕事,常做噩梦。妈妈非常困惑――该怎么保护你,我亲爱的孩子?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当孩子经历了超过其认识与经验范围的应激性事件,尤其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时,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都会受到影响。可表现为恐惧、害怕、紧张、焦虑、担心、无助;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对环境中正常的风吹草动表现出过分的惊跳反应;不由自主地反复想到或梦到与应激性事件有关的事物或情境。还会出现一些退行性的行为,即表现比实际年龄幼稚,已经掌握的技能又不会了,如叶子表现出来的害怕鬼、怕黑等。

儿童对应激性事件的反应与年龄相关,受发育阶段的影响,与成人有所不同。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经常表现为恐惧、担心、紧张、害怕、睡眠紊乱、过分纠缠亲人、难以与亲人分离或行为退化等,往往不能描述自己所经历的应激性事件,或者回忆应激性事件时只能描述与自己有关的部分。

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孩子行为的改变比较明显,如容易发脾气或攻击别人,过分在意父母的情绪反应。儿童上述反应在应激性事件之后可以很快出现,也可能很久才出现。男孩与女孩的反应略有不同。男孩更多表现为发脾气、打架等攻击性行为,女孩更多表现为回避与同学交往,害怕离开父母或独处等行为。

叶子表现出来的是在应激性事件之后,因情绪问题导致的身体不适。假如一个人遭遇突然而来或者严重的应激,超出个人应对的程度,不但会让遭遇困难的人发生情绪上的极大反应,如紧张、害怕、恐慌等等,也容易使躯体同时发生一些变化,产生身体的不适,如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虫媒传染病等。

叶子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在学校被砍伤,妈妈的讲述,原本目的是帮助女儿激发起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是,叶子非常害怕,产生了情绪上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任何情绪的反应都会有情绪与身体的同时反应。成年人更容易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状况,可是,儿童青少年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认知上还不能直接且清晰地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或“心理”的反应,所以,更容易经由身体不适的症状来表达心情的不畅。

儿童会非常在意父母与老师等成年人对应激性事件的反应与态度,也会学习他们的应对方式。叶子的妈妈本身过度紧张,作为孩子的直接照料者,妈妈自身的负性情绪及行为功能不良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加重了叶子紧张、害怕、无助和恐惧等感受。

妈妈如何帮助孩子

1.躯体疾病优先的原则

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时,首先要考虑躯体性的疾病。忽视孩子可能存在躯体疾病的问题,过度关注心理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延误躯体疾病的病情。

经临床检查,医生排除了身体的疾病,妈妈要考虑到孩子有可能因情绪问题而导致身体不适。妈妈要保持对该问题的敏感性,及时识别孩子身体的不适是否由于情绪上的困难导致的。

2.帮助孩子理解发生了什么并尽量搞清楚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心理应激源)

妈妈应该理解孩子身体的不适是真实发生的,并非孩子故意的或者撒谎的行为。

妈妈需要向孩子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并向孩子解释身体不适与心情的关系,解除孩子担心自己得了大病的疑虑。

媒体对应激性事件现场的重现,可能引起儿童的恐惧与害怕。妈妈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到现场惨烈的图片,并耐心与孩子交流彼此对应激性事件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并倾听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了解出现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允许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不要强求孩子勇敢或坚强。

帮助孩子寻找到导致其情绪问题的真正的心理应激源,学习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习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解除自己心理上的困难。

妈妈注意与孩子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及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支持和必要的帮助。要想帮助孩子,关系是最重要的。妈妈只有对孩子的痛苦和烦恼充分理解,给予孩子信任,才能与孩子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

3.善用支持系统

帮助孩子充分利用周围的支持系统去处理问题,鼓励孩子主动寻求来自家长、老师、同学和社会的支持,善用各种支持系统来促进孩子的恢复。

孩子的照料者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统,要鼓励照料者主动为孩子提供支持。照料者不抱怨,不放弃,积极主动想办法,寻求各种资源,帮助孩子处理应激事件之后躯体不适的问题。4.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的成熟

促进孩子心理上的发展,加强自我的心理力量,能使用适当而有效的方式应付困难。不要批评孩子暂时出现的一些幼稚行为。关心孩子的睡眠问题,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予爱和照顾。

妈妈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

妈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注重自身心理的健康,这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叶子的妈妈本身是独生女,又向来胆子小,难怪妈妈表现为如此过分地紧张。其实,妈妈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应容许自己情绪的自然表达,但尽量不要过度表现自己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妈妈自身的负性情绪和行为与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妨碍双方的康复。因此,妈妈处理自己情绪、情感问题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孩子。妈妈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不要忽视孩子,也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过多限制孩子活动,过度保护孩子。叶子的妈妈疼爱女儿,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过度保护叶子,唯恐出现一点点闪失,对于女儿正常的蹦蹦跳跳大声呵斥,反而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不安。

当然,正如叶子的妈妈一样,如果感到力不从心,已明显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与家庭时,应及时寻求精神科或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妈妈寻求自身支持的资源,这也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可见,儿童并不是“小大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发展,身体不断发育,有着特殊的发育和卫生保健的需要。面对灾难和危机,他们与成人的应对方式很不相同,面临的危险也更大。为了保护好儿童,成人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拥有儿童的视角,了解家长和教师等成年人,作为孩子的照料者,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危机时刻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