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因斯坦――一位世界公民

2010-05-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柴野 我有话说

在离德国首都30多公里的波茨坦小城,有一座并不十分起眼的木结构小屋。但来这里参观的人却络绎不绝,因为这里是德国现存唯一一处爱因斯坦居住过的地方。参观者大多是带着孩子的德国人和成群结队的学生。讲解员和教师在

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时都不无自豪地把他称为“我们德国人”。爱因斯坦到底属于哪国人?他生在德国,具有瑞士和美国国籍。为此,三个国家为爱因斯坦的国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德国是爱因斯坦的出生地和长期生活过的故土。1879年3月14日,他生于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一年后他家搬到南德最繁华的城市慕尼黑,在这里爱因斯坦度过了他坎坷的童年。爱因斯坦生性孤僻,同学们都觉得他自以为是而不愿与他来往。老师曾对爱因斯坦的父亲说,“做什么都无关紧要,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爱因斯坦十分讨厌慕尼黑,更不能容忍这里保守的教育体制。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为了逃避兵役而宣布脱离德国国籍,来到瑞士,并于1899年10月19日获得瑞士国籍。

1913年夏天,两位德高望重的德国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世,他们试图将这位天才人物再度请回德国。他们提出让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选爱因斯坦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年薪1200马克,并且聘任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尽管爱因斯坦不喜欢德国,但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他动心了。从1913年到1933年,爱因斯坦在德国又度过了近20年。位于波茨坦的小木屋依山傍水,1929年至1939年,爱因斯坦在这里先后招待过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印度诗人泰戈尔和德国作家海因里希・曼等许多朋友和同事。爱因斯坦本人非常喜欢这所小木屋。他曾经写道:“帆船,远眺,孤寂的散步,相对的宁静。这是一处天堂。”他还曾经在一封信中写到:“这里是我本人与科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爱因斯坦因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德国法西斯纳粹开始追捕犹太人,爱因斯坦移居到了美国,并获得了美国国籍。对爱因斯坦来说,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迫害和狂热的民族主义是他心中永远化解不开的结。二战后,爱因斯坦直接拒绝了德国物理学会要求他重新加入学会的邀请。在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后,爱因斯坦曾说过,他不会原谅德国人。

德国、瑞士和美国一直在争夺爱因斯坦的国籍归属。实际情况是,1895年爱因斯坦脱离德国国籍,1899年加入瑞士国籍,1918年他又加入德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士国籍,此时他是双重国籍,但他那项诺贝尔奖是归在德国名下的。1940年他在美国脱离德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仍然保留瑞士国籍,他去世时是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因此,爱因斯坦应该是瑞士和美国籍的德国人。

虽然爱因斯坦不具有德国国籍,但德国人在政治上更占优势。2003年,在有数百万德国人参加的“最优秀德国人”评选中,爱因斯坦榜上有名,此外德国还经常开展以“爱因斯坦”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展览和会议。德国从政府到民众都在努力拾回爱因斯坦的痕迹。在柏林,有40处爱因斯坦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被开辟为参观场所。德国人在许多建筑上都装饰上爱因斯坦的名言。如德国总理府大楼就挂有爱因斯坦的名言“国家是为了人民,而不应该是人民为了国家”。

确切地说,爱因斯坦应该是一位世界公民,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同时爱因斯坦还是公正、善良和真理的化身。1955年4月18日,他临终前最后一次谈话,也还是谈他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素描:赵和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