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童”培养嬗变英才教育

2010-05-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陈续通讯员李雅清 我有话说

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把帽子高高抛起。资料照片

“少年班改成学院了!”广受社会关注的中国科大少年班,悄然进行着规模的“扩张”――在原有少年班和教改试点“零零班”

基础上,“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和“少年班―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低调起步,扎实推进。

对于有着“教改试验田”美誉的少年班“转身”,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内涵:“瞄准为国家未来15至20年储备拔尖创新性科技英才的目标,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少年班要在深化英才教育中再次走在前面!”

“十人九升”:不同寻常的成功实践

“很难找到有哪个教育机构有少年班这样好的人才培养成绩。”――少年班学院执行院长陈?

侯建国“走在前面”的厚望和陈?的自信与自豪,源自于中国科大少年班不同寻常的成功实践。

1978年3月,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建议下,在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重视下,中国科大创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少年班,首批破格录取了21名智力超常少年,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15岁。从那时起,被誉为“科学春天里一抹新绿”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开始了对中国特色超常教育进行不懈探索。而少年班在招生、教育、管理方面持续不断的创新,为中国科大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人才选拔环节的自主招生,初试与复试相结合、科学选拔和鉴别、尊重个性的科学公正的招生模式;培养模式上的宽口径通才教育,入学不分专业、自主选择学科和专业;实施“学导制”,指导进行个性化的专业选择和选课、学习计划的制定;推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国际化学习……一系列拓荒之举,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少年班萌芽、绽绿,进而扎根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沃壤。

“十人九升”――根据追踪调查形成的少年班的成绩单上,醒目的列着:已毕业的1000多名学生中有九成以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其中百余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有多人成为国际顶尖科学家。超过70%的少年班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约35%。

“四进为一”:因材施教的不懈努力

“当年力学专业是我的第四志愿。现在,它是我的第一志愿。”――即将赴哈佛深造的06级学生刘綦涵

“四进为一”,是刘綦涵在本科学习阶段专业选择的“轨迹”,更是少年班在探索因材施教不懈努力的生动例证。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总结,也是现代教育的成功之源。从少年班创立至今,因材施教的努力一直坚持从学校“选材”和学生“选学”入手。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当年,少年班的招生是教授们带着试卷到处跑,后来发展到考生先高考,学校老师到考生所在地复试,再改成学生集中进行笔试、面试和心理测试。在形式变化中一直不变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接触“零距离”,通过海阔天空的“闲聊”和专业科学的测试,选拔最适宜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与少年班招生形式变化相伴的是,中国科大的招生方式从高考“唯一”到高考、保送、自主招生相结合;而保送、自主招生的面试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学校选到了适宜的学生,还要让学生选到最适宜的学习方向――少年班和后来的“零零班”学生入学后先进行一年左右的通识基础课强化训练,然后所有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按照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尽可能实现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科学选择,少年班实行后来在全校推而广之的指导计划:开放式、大密度的教授讲座和推行学生导师制度。“单单今年3月底4月初,物理学院就组织了28场专业介绍报告会,给学生介绍优势学科,讲解物理学发展及前沿问题,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学。”少年班学院副院长尹民介绍,学院还聘请了62位“学导”,具体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选择和选课、学习计划的制定。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专业对我们来讲已经比较模糊。”方静一的专业方向是应用物理,去年去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暑期学术交流后,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被预录为生物物理专业博士生。回来后,他便选修了生命科学学院的细胞生物学、病毒生物学课程。如今在中国科大,专业选择是一个“自由空间”,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有三次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院、学科、专业的机会,每年有九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调换专业,其中还有转出后又转回者。

“四方卧谈”:学科交叉的精彩诠释

“我们宿舍四个人四个专业,用各自专业思维和逻辑的卧谈很有趣。”――06级物理学专业汪臻涛

现代科学中,新的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有数据表明,近百年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34项成果中,有大约一半是多学科交叉取得的。因此,在交叉学科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是少年班学院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学科交叉从日常生活做起――汪臻涛同学所在的宿舍四个学生分别学力学、等离子体、原子分子、凝聚态,平时入睡前的交流被称作“四方卧谈”,不同专业的知识、思维和逻辑潜移默化。与汪臻涛的宿舍一样,少年班学生二年级后虽然选择不同院系进行专业学习,但住宿组合不再变动,所以四人一间的宿舍里往往专业各不相同。“大家各有所长,学习中遇到难题,往往不同专业的同学一碰撞,眼界也开阔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谈起四年的室友,都感到受益匪浅。

“在生活空间创造交叉条件同时,我们更注重在交叉学科平台上锻炼学生。”陈?介绍,少年班学院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联合成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就是这样的大平台,在这里学生完成通修的单变量微积分、力学、普通化学和生命科学导论等大理科基础课后,根据个人兴趣、学科差异和交叉需要,再进入“数理”、“生命、化学、物质科学”和“信息科学”三个平台,并可按照个人兴趣在不同平台上转换,根据主修方向对课程有所偏重。专业课学习鼓励交叉,不要求必须完成专业所有课程,经过导师同意,可以多个专业的部分课程。国家实验室的大部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并划拨部分实验设备供学生自主使用。

几乎与少年班同步,中国科大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资源系统转化为学科交叉培育英才的优势,不仅投资建设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和高性能计算等5个公共实验中心,作为不同学科的开放创新平台,而且通过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使大学生参与科研、大学生在一流学刊发表成果的比例,一直居全国高校前列。

“三牛成D”:人文精神的生动例证

“自然科学越是发达,就越是应该重视人文科学。”――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寄语

2001年9月,91岁的费孝通与少年班学生座谈,语重心长的告诫师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必须相辅相成。他没有去说明这些话的特殊针对性,但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的确是包括少年班在内的中国科大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

“他太牛了,要用三个‘牛’字来形容,我们都叫他大D!”被同学们叫做“大D”的何宇,是06级力学专业学生。之所以被公认“三牛成D”,不仅是他参加国际遗传工程的机器设计竞赛,和同学一起让中国科大与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成绩并列世界第一;也不仅因为在校就发表3篇学术论文,获得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还因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务献血、为困难学生捐款、参加义务特教工作,样样都少不了他。“少年班的学生不像外界误解的都是只会数理化的木讷‘天才’,也不是高智商低情商的懵懂少年。他们爱好广泛,活泼开朗,是个单纯、快乐、充满朝气的群体。”少年班学院党总支书记杨义英告诉记者。

也许因为少年班诞生在百废待兴的特殊年代被人们寄予过多的神化期盼,也许“不要命的上科大”的口碑太过响亮,包括少年班在内的中国科大学生被一些人误解“学习机器”。其实,中国科大一直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注重锻炼他们具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宽阔的科研视角,让他们构建广博的知识基础,具备成熟的人文品格。在中国科大的校园里,音乐会、演奏会……经常性举办;芭蕾舞剧、黄梅戏、交响乐……精彩纷呈;周光召、杨叔子……著名专家学者的报告一场接着一场――文化素质教育成为“必修课程”。

5月9日晚,科大东区大礼堂,一场名为“我们在一起”感恩晚会正在这里举行。由2008级金军同学组织策划了这场义演,募集到的4万余元善款已捐给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256名孤儿――自己没有参加学校社团的金军,是依靠少年班同学资源成功的,参与义演的十几个学生社团,负责人都是少年班的学生。而在中国科大,现有的70多个社团,已经成为平时埋首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学子们文化熏陶的载体和人文氛围的风景。

从特殊年代的“神童教育”,到大众化背景下的英才教育,少年班和中国科大在为国家未来15至20年储备拔尖创新性科技英才的教育改革中嬗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