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急救灾凸显党的执政能力

2010-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核心观点

★在我国发生旱灾、地震等一些自然灾害和矿难等突发事件面前,党和政府处事不惊,凸显了执政能力的提高。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

理政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矿难等突发事件的根本要求。

★应急救灾中凸显的雷厉风行高效率,是我们党加强了各种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在关键时刻的一次次体现。

今年,我国发生了旱灾、地震等一些自然灾害和矿难等突发事件。在各类灾害面前,党和政府处事不惊,妥善应对,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再一次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日益提高的执政能力。

应急救灾――凸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七大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全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落实。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已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应对今年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得到鲜明的展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心系人民,关爱人民。在灾害降临之际,首先考虑的是人民,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青海玉树地震一发生,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指示,要求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正在国外进行的重要访问,表示“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为指挥抗震救灾,也推迟了出国访问的计划。“同人民在一起”,成为充满深情和感动世界的一句名言。4月21日,全国下半旗,向玉树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这是继汶川大地震之后又一次全国哀悼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也表明我们国家对重大灾难遇难同胞的哀悼正逐步走向制度化。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时时处处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千方百计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成为我们党应对一切灾难首先必须确保的任务。今年以来,无论是西南大旱,还是玉树地震,抑或是北方大雪、王家岭矿难,党和政府的每一项举措、每一项工作,都始终围绕人民的利益而展开。在西南地区大旱中,党和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动员各方力量,向灾区群众调运饮水和寻找与开发地下水源。在山西王家岭矿难事故中,党和政府关心每一个被困矿工,抢险工作不放弃,终于创造了世界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进步。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越来越激发全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一次次应急救灾中,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以各种形式参与应急救灾和慷慨解囊。对人的生命的关爱,表现在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不断在应急救灾中升华。每一次灾难,都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精神基础。

应急救灾――凸显雷厉风行的执政效率

在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应急救灾措施的效果。应急救灾的高效率,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在关键时刻的一次次体现。

提高应急救灾效率的前提是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党中央一再号召全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醒全党注意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要求有足够估计,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近年来,党和政府总结以往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着重加强了各种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国务院制定了100多个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增补、充实和完善。各个地方和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做好防范各种事件的准备。

每当灾害发生,党和政府总是尽一切努力与时间赛跑,争取在有效的黄金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力的措施拯救生命,减少损失。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提出要求,明确救灾的方向和重点,对救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根据灾害的性质和大小,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或其他有关领导同志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国家应急指挥中心迅速展开调度指挥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地区抢时间赶速度,尽快将应急救灾措施落到实处。效率,在政府的电报电话、在飞机的紧急起飞、在专业队伍的迅即到达、在救灾物资的调运分发上……效率,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主动,更赢得了人民的赞誉。

效率,还体现在信息的发布、传播以及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上。对于任何自然灾害的发生,人民群众都希望了解事实,也愿意积极奉献爱心。党和政府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了运用媒体、加强信息沟通的水平和能力,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特别是发布第一手新闻。有关部门和地区的党委政府,也都越来越及时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利用媒体与公众交流,逐步掌握舆论的主导权。许多地方还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应急救灾的信息、事项和要求广为发布,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落实,也提高了对全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

应急救灾――凸显举国一致的执政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能办大事,还能办快事、难事。这一优势,在应急救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是我们应急救灾能力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组织各方面力量,调配资源,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生、安置、解困中,有力地保障了应急抗灾最紧迫的需要。为了加强指挥协调,地方、部队及各方面救援力量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人民解放军总是出现在最紧迫、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强有力的应急救灾工作体系,以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全国各个部门和地区伸出援助之手,各司其职,对口支援,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精神。

改革开放为我们应对各种灾害积累了物质基础。30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物质力量,提高科技水平。全国储备的救灾物资,可以保证随时急需和调拨。水、陆、空各种交通线路的开辟,建立起拯救生命的通道。各种救灾设备的研制和配置,提高了救援的速度和效率。为抗灾救灾、灾后重建,国家拨付大量资金。实践证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我们才能在各种灾害和困难到来之时迅速组织起庞大的物质资源,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救灾能力才有现实的基础。

党的旗帜总是在应急救灾中高高飘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的先进性观念和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更加增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的考验面前,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出来,成为应急救灾的强大力量。各级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哪里有困难和危险,哪里就有党。党的领导,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灾害和困难的主心骨。(执笔:左宪民)

我国减灾防灾体系延伸阅读

●气象预警预报体系。成功发射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建成了14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91个高空气象探测站L波段探空系统,以及建设了2542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

●水文和洪水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成了由 31 71 个水文站、1 244 个水位站、14602个雨量站、61个水文实验站和12683眼地下水测井组成的水文监测网。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成固定测震台站937个、流动台1000多个,实现了三级地震准实时监测。建立地震前兆观测固定台点1300个、前兆流动观测网4000余测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